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绝望、边缘化、无法自理,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总是让人动容。袁凌在《青苔不会消失》中这样描写那些在山西矿难中受伤瘫痪在床的矿工们“因为他们是残废者,是人生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命运的被单收敛起来的人。”他形容受伤的矿工“他的人生位置被定在了这间土屋的床铺上。”
邦邦邦机器人创始人李建国的堂哥也在山西矿难中受伤致残。李东阳建国目睹了堂哥在床上失去活力的整个过程,就像看着一朵鲜艳的花凋谢。除了心痛,还有给予它重生的冲动。
后后来,李建国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上学。当他和他的朋友们研发机器人创业时,他坚定地选择了医疗康复的方向。
2015年7月,第一代邦邦机器人诞生了。
2016年,上海邦邦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17年,经过7次内部迭代,邦邦机器人面向市场推出了“行者”。
2018年10月,经过全面的市场反馈,邦邦机器人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耐力和速度控制精度,在邦邦机器人踏板上安装了压力检测传感器,推出了“邦邦智能辅助移动机器人”。提供了真正意义上“智慧+”的便捷迁移解决方案。
从人性化设计出发,解决复杂场景使用需求
在我国,每年都有无数瘫痪病人因中风、脑性瘫痪和事故而无法行走。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30万脊髓损伤患者和600多万脑瘫患者。在近3亿老年人中,20%有行动障碍。但是比意外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
与美国等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康复机构和人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只有11,000名康复治疗师,而美国有200,000多名。国内的康复治疗师只有11000人,而美国有超过20万名康复治疗师。国内的康复诊所只有屈指可数的50家-60家,而在美国大约有3万家到7万家。在照护人员方面,国内已产生了高达700万人的护工缺口。
人力资源大量短缺的缺口,需要一场“机器人革命”来填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声称,2018 年售出了约 2 万台针对老龄化的机器人产品,包括医疗机器人、残障辅助机器人、以及外骨骼机器人等。而这一数据占比尚不足工业机器人的5%,还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在重塑人的行动能力方面,外骨骼机器人这一“黑科技”被寄予厚望,国内外也有多家公司布局。但是邦邦机器人的核心团队在商议后决定现阶段不以外骨骼机器人为研发方向。
邦邦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王楸阳告诉动脉网:“我们一直都坚信科技会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先进的科技成果应该服务于人们,特别是弱能群体。我们想要做的是一款真正能让下肢残障人士看到曙光,能从生活的各方面帮助到他们的产品。
邦邦车无需协助,残疾人、老年人都可以自主完成穿戴。用户可以在邦邦车的辅助下直立、锻炼、移动、自主二便。邦邦车还可以通过邦汇APP进行操控。邦邦车的摆臂、高度、座椅等多个部位都可以针对用户进行调节。邦邦车也设置了一键报警联系紧急联系人、社交分享等人性化功能。
王楸阳表示:“接下来,邦邦机器人还将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优化产品。一是提高性价比,争取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我们的产品;二是在覆盖的人群上,我们希望未来的产品不只是针对残疾人,能够覆盖更多的弱能群体。”
邦邦机器人商业路径:从助行到康复
在市场上投放不久后,邦邦机器人的产品也出现了一些跟风模仿者。对此王楸阳表示“有人模仿是市场对邦邦机器人和邦邦车的一种认可和勉励,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同时,凭借我们产品自身的技术壁垒,我们有信心做到只是被模仿而无法被超越。"
这些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产品的设计上,同类产品能够模仿产品的形态,但是在产品操作流畅度、人性化设计方面难以企及。
其次是在产品创新理念上,邦邦机器人的团队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一直和残疾人群体、康复机构和医院保持密切合作,产品功能设计源自用户深度需求。
三是在持续创新和研发能力上,邦邦机器人可以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和优化。
目前,邦邦机器人已经积累了超过100家面向医院的经销商,和墨尔本大学开展康复科研项目的合作,推动新康复标准的建立。
在渠道上,邦邦机器人的现阶段主要想要渗透的市场是个人用户市场,通过电商、经销商、工伤残联/慈善机构三大渠道进行产品推广。
未来,邦邦邦机器人想要提供一套完整的出行解决方案。李建国认为,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采取三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实现智能出行。在第二阶段,新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将结合起来,使用户群体能够享受更合适的服务;第三阶段是整个脑基和生物医药的结合,包括新式芯片、新式材料的结合,不仅能增强用户的体能、补充用户体能、让丧失的体能得到恢复,而这也是邦邦的目标。
来源:OFweek机器人网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