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2019年5月1日,高铁网络密集的长三角地区传来喜讯,动车组检测机器人正式成为上海动车段虹桥动车运用所动车检修流程的一部分。
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在“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各下属部门都在积极尝试,不断创新。在动车组巡检机器人上线之前,虹桥机动车的应用已经应用了许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备。
就在5月份,两对“黄皮肤”、“蓝眼睛”的小家伙,动车组检测机器人正式成为上海动车段虹桥动车运用所动车检修流程的一部分,到今年年底,将有3条轨道安装机器人,规模上去后,“提质增效”的成果会更明显。
最初的8辆电动车组需要4个人修理,其中2人负责车身底部。这部分有将近20,000个零件需要检查。检查员必须至少有2到3年的经验,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在80到90分钟内完成一组列车测试工作。使用动车组检测机器人,一对机械臂可以完成两个人的工作量,节省时间10分钟以上。
动车租检测机器人在车底进行检测,一台机器可代替两位工作人员
上海动车段虹桥动车运用所党总支书记潘卫介绍,机器人的替换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保证质量。动车应用所28钟头常有维修每日任务,高韧性的安全作业难保维修工作人员不分散化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午夜过后,人们更容易感到疲倦。机器人的性能更稳定,没有疲劳问题。此外,机器人也将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夏天,车间里的温度高达60多度。工作人员都汗流浃背,每天在电动车组下行走3万到4万步。冬天,每个人都穿一件大棉袄。完成工作后,里面和外面的衣服同样会被汗水浸湿。有了机器人,大家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潘卫说。
工作人员在清洗动车车头
换走的人不会失业
被换下来的人去哪?别急,积累的经验当然有用武之地。整套机器人系统主要采用AI、图像识别等技术,由检测机器人、中心服务器、手持移动终端、列位检测和信息管理平台等五大模块组成。这就等于新增了一些岗位,比如检测机器人就需要一位工作人员通过平板电脑操控。
由于自动化程度高,小家伙操作起来并不难。一般人只需要半天的训练就能掌握要领。工作人员更重要的任务是实时查看大数据筛选出的故障点照片,并根据经验进行二次判断。确认故障存在后,维修人员将进行统一维修。
“对机器故障的筛选比人类更严格。我们不会放过任何可疑的问题。从试验到正式发射,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丢失的报告。我们只会报告更多。目前,准确率约为97%,3%是误判,需要人工消除。”潘卫解释。
人工智能筛选的故障需要进行人工二次确认
多年蛰伏后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目前虹桥动车运用所共有两对自动检测机器人,它们被安装在一条轨道上,可以在70分钟时间里,完成一列16节编组复兴号列车的底部检测工作。
虽然这些小家伙现在已经成为车间里的“明星”,但他们要成为“常客”并不容易——整个项目始于五年前。2017年1月起,虹桥动车运用所就开始对制造出来的机器人进行调试。两年多时间里,检测机器人默默地优化算法和运动轨迹,不断提高筛选故障的准确率。虽然后期小家伙也经常对车底进行完整的检测,但检测结果不会被采用。直到2019年5月1日,机器人才正式成为检测流程的一部分。
工作人员通过平板电脑操控机器人
汽车开了一定里程会进行小保养和大保养,动车检修也相当于一次保养。据了解,动车检修分为5个等级,行驶4000至5000公里后的检修为一级检修,也是最初级的检修。按照新规定,动车组行驶第一个5000公里后要进行一次机器人检测,行驶第二个5000公里后要穿插一次人工检修。这是因为机器人毕竟是新事物,要一步步来,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替代人。
接下来,该研究所将与制造商合作,提高机器人故障识别的准确性,并增强这些机械臂的功能,例如从简单检测升级到检测和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动车组巡检机器人是由江苏一家企业制造的。“中国高铁技术在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的智能设备基本上由国内企业生产。”说到这里说起这一点,潘卫有些自豪。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