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它具有“最硬核”的办学历史、办学积淀、专业智囊、师资团队和实践配置,才艺双馨的未来科学家,快到【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碗里来吧!
硬核师资团队:机器人工程领域顶级专家领航学院发展
乔红,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机器人“手-眼-脑”融合智能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当选2019年IEEE Fellow。当选并连任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RAS)最高管理委员会委员(全球委员会成员18人,为中国籍学者首次当选)。
近年来,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成为学校的重点培养方向并不少见。该专业依托学校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IEEE Fellow、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组成的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硬核设备:千余精尖设备加速产学结合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器人平台为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试验和应用实践的平台和基础技术保障,研发并购置包含ABB双臂操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主动反射激光精确定位传感系统等50余台(套)。
此外,北京科技大学MEI机器人团队实验室具有加工制作室、实验调试间、比赛训练场地共计400余平米,通用机电加工制作设备工具1000余套,可以为包括机器人工程专业在内的本科生开展SRTP项目和机器人竞赛综合实践提供良好条件。
硬核培养模式:中科院做“后台”打造高端课程
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行“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上瞄准国家战略,与人工智能、类脑计算、新材料等“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接轨国际知名学校,保证人才培养的时代性、行业性。下接地气,产学研合作协同,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人才培养平台和地理优势,面向智能制造、国防、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化应用展开探索。
学生主要学习掌握机器人的理论及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机器人学、机器人传动控制、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等。
机器人工程专业还将实行小班教学,由国际知名机器人专家、IEEE RAS管理委员会委员(全球委员会成员18人、为中国籍学者首次当选)、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乔红担任班主任,学院还将为高年级本科生搭建中科院自动化所实践平台。
凭什么自信——三大优势领跑业界
北京科技大学在机器人教学、科研方面已有长期的历史沉积。教学、科研、实践三大优势明显:一是具有长期的教学积累。北京科技大学是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开展机器人研究的机构之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科技大学就依托余达太教授、马香峰教授团队开始了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于1980年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工业机器人并稳定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其后,北京科技大学在机器人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主要从事教学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机器人工作站的建设推广,先后推出了仿人形机器人、仿生海洋生物进化演示平台和机器人科普知识讲座等。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于1992年成立,与国外机器人研究专家、实验室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交流,经常受邀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参加会议、讲学,赢得了良好国际声誉。
学院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设了多门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课程并出版了如《机器人机构学》、《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机设计》和《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等多部机器人著作。学院还牵头北京高校“机械类专业群”建设项目,组建了北京高校“机械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和“机械类专业群教学协作委员会”,建立机械类专业群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联盟,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协同创新。
二是科研支撑教学。专业依托学院的北京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进行建设,该研究院科研团队已开展机器人方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近3年来先后承担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无人机与有人机共融博弈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神经机制-类脑计算模型’研究的综合智能实验系统研制”、基于芯棒控制的空心轴类零件楔横轧精确成行成性制造技术基础研究、中车研究院“120km/h公铁两用智能驾驶多功能移动平台底盘设计开发”等重大研发项目,科研经费达到4000余万元,具备扎实的机器人研究基础和鲜明的行业特色。同时建设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高端论坛,已邀请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国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在内的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系列讲座,并聘请部分专家为研究院兼职教授,保证学生与一流科学家的接轨交流。
三是“以赛促学”。学院的MEI机器人团队由郗安民教授于2001年创建,如今已形成竞技机器人、娱乐机器人两大主攻方向,成为融合机械、电子、创意、创新、智能的综合性机器人技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十八年来,MEI团队年均培养本科生队员30余人,共获得机器人大赛两届冠军、四届亚军、三届季军,团队获得2014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培养了500余名机器人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其中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机器人领域技术专家、知名企业骨干、创业企业的领导者,目前已有10余家参赛学生成立的机器人技术创业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支持,机器人大赛平台作为科技创业的“孵化器”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科技日报、网易等媒体的广泛关注。2008年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北京市科普研发基地,成为北京市高校唯一一所科普研发基地。
起步年薪6万美金不是梦
在2019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大学专业审核結果中,机器人建设项目做为“抢手货”领跑增加行业排名表前例。它是市场的需求为指引而决策的。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人口红利慢慢变弱的背静下,机器人运用范畴愈来愈广,机器的替代已经逐渐成为工业制造的一种趋势,也是工业进化中“时尚”的同义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员工必将成为企业竞争的热点。
职场的需求很大, 据报道,中国机器人工程专业人员超过500万人,供求比率仅为1:10。 随着机器人在各行业大规模普及,人工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机器人工程学专家的社会需求更加迫切
高收入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基础厚、口径宽、实践重、创新丰富,具有掌握多学科基础理论的优势。从事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平均收入通常比同期毕业的其他专业学生高得多。在美国,机器人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为60,000美元/年,国内机器人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必须属于中高收入人群。
未来已来,实干不止!
这项成就人类福祉的“机器人梦”,或许将从这里开始——
来源: 中国网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