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摘要:就在日前,2019年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理解机器人的概念也已经发展到将现有的机器改造和升级为自主和智能的机器。
机器人产能过剩和国内品牌市场份额低是中国机器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潘云鹤认为,未来机器人的概念、结构、方法和技术将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加大研发投入。随着其不断深化,国内机器人行业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为机器人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深化人机交互
扩大机器人概念的变化,机器人技术无处不在,通过改造传统的机械,可以推进制造业的变革。 机器人越来越有智慧,对人与人的融合也有帮助,这是不可理解的。
“人机一体化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进步,”潘云鹤说。近年来,人机交互技术越来越丰富。图形交互、可视化技术、语音识别、运动捕捉等也催生了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强人机交互。机器人携带的大量传感器为机器人深化人机交互提供了便利。
对此,日本首都大学的久保田直行教授非常赞同。 他介绍说,现在日本的高龄化很严重,为了让高龄者更好地连接社区和家庭,团队开发的认知机器人在这里起了作用。
“其中传感器至关重要,”久保田直行表示,让机器人和老年人完成高质量的人机交互,我们需要建立起更加丰富的感知机制,使机器人能够理解这是一个老人,提取其属性和特征建立参考数值进行判断,实现一场高难度的人机交互。“这对机器人与传感器的技术提升很有参考价值。”
提升算法赋予其直觉
“深度学习给人工智能带来了春天,但这个春天‘未尽善焉’。”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表示,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或者算法对每个任务进行编程,就会带来指数级的复杂性,具体延伸出泛化能力差,缺乏基于推理和因果关系的表达能力等问题。深度学习现有的种种局限,使新一代人工智能面临巨大挑战。
众所周知,人类可通过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发挥直觉的作用,对即时接受的信息快速决策、采取行动。相比较而言,当前的人工智能依赖符号等形式化的描述,可在语义上解释人类的思维,但直觉不能仅使用语义进行表达。如何将人类直觉发挥这一行为,变成机器人也可实现的功能,成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的一大方向。
“事实上,人脑对世界的印象也是对不完整事件的描述,但这恰恰是人类直觉判断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人工智能和复杂算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郑南宁认为,如果直觉、知识和经验能够与基于数学的演绎和归纳相结合,人工智能的作用就可以进一步发挥,创造出具有“直觉”的机器人。
如何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直观地理解物理世界?与会专家表示,机器有必要基于模式匹配和产生富有想象力的决策或行为模型,识别物体的特征,形成记忆,并形成物体之间关系的概念。
摘编:科技日报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