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5-02 00:54:00 热度:

亏损26亿的九号机器人 平衡车的世界你不懂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近日,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号机器人”)作为全球智能短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企业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这家集“首家发行CDR”、“红筹架构”、“小米生态链企业”、“智能出行独角兽”等多个标签为一体的企业在申报期的2016年至2018年却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约26亿元!如此亏损的企业为何还能获得资本的青睐?他的产品和技术在未来市场又将有多大的空间?下面我们将细细分析。

雷军模式的企业,市场也会认账吗?

九号机器人于4月17日披露在科创板发行存托凭证的招股书。对于市场来说,这家新申报的科创板企业十分特殊。一是因为,这是继和舰芯片之后又一家巨亏的企业;二是因为这是首家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红筹企业,CDR、特别表决权、B股等新鲜字眼首次出现于科创板招股书上。

从历史来看,九号机器人成立于2012年。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它却收获业内众多大咖加持。

小米、顺为、红杉、intel等精品投资人均对其青睐有加。截至申报稿签署日,红杉资本旗下的Sequoia持有九号智能16.80%A类股股份,对应表决权比例为7.83%。小米系下的投资机构Shunwei和People Better均分别持有九号智能10.91%A类股股份,对应表决权比例均为5.08%;Intel持有九号智能3.32%A类股股份,对应表决权比例为1.55%。此外,红杉资本中国创始人沈南鹏也位于九号智能的董事会名单。

AI芯天下丨亏损26亿的九号机器人,平衡车的世界你不懂

不过,即使阵容强大,但九号机器人仍难掩连年巨亏的事实。招股书显示,九号机器人2016年-2018年实现净利润-15,760.42万元、-62,726.81元和-179,927.81万元,公司扣非前净利润存在大额为负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会计处理造成,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收入和业绩持续增长,整体评估价值上升,导致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公允价值相应上升,使得各期分别形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1,158.34万元、58,873.05万元和235,279.23万元。

这样的数据大家可能会很诧异,但是这其实很雷军。去年在港股上市的小米和美团等独角兽企业。2018年5月,小米集团披露招股书冲刺港股,其“亏损上市”引发热议。2017年高达-540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使得小米当期净利润亏损439亿元人民币,而剔除这一非经营数据的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达到53.6亿元。

虽然小米、美团等案例已给公众上了一课,说明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如何导致“明亏实盈”,但市场仍单纯以“净利润”单一指标判断企业价值。这样一来,小米、九号机器人等高成长性企业的高估值,反倒变成了企业账面亏损的源头,导致市场上唱衰的舆论成为主流,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目前,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已发展为境外比较成熟的一种融资方式,也受到国内众多互联网、科技类企业的采用,如小米上市前就曾进行过9轮融资,美团点评不下6次,九号机器人也经历过5轮。随着更多科技类企业向科创板“冲刺”,此类因公司估值提升而导致“亏损上市”的情况也将愈发常见。或许,是时候改变单一的企业价值判断方式了。但是如果市场不买账,未来是否可期?

AI芯天下丨亏损26亿的九号机器人,平衡车的世界你不懂

同时据知情者爆料,九号机器人高管为了不缴纳个税,选择用来路不明的发票来抵扣相关事宜,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万元。其中,从知情者爆出的这张发票来看,金额达48.2万元,收款方为广州普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票项目则为技术咨询费。这一消息可能不会阻挡九号机器人上市,但是从舆论角度影响却是巨大的。

高尖端的机器人产品,其实就是简单代步车?

这家“九号机器人”的另一个名称Segway-Ninebot可能更广为人知。它是智能短交通领域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企业,在全球多个市场实现了深度渗透。截至2018年底,公司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机器人等核心产品销售区域覆盖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美国、德国等地区具备限制性竞争优势。事实上整个公司就是依托于两款产品维持整个产品线,说好机器人暂时是没有出现了。

智能电动平衡车如下图:

AI芯天下丨亏损26亿的九号机器人,平衡车的世界你不懂

智能电动滑板车如下图:

AI芯天下丨亏损26亿的九号机器人,平衡车的世界你不懂

这两款产品的收入贡献超过95%!

AI芯天下丨亏损26亿的九号机器人,平衡车的世界你不懂

这家公司核心产品不就是那个独轮车和滑板车吗,明明深圳华强北就能生产的产品啊。能不能再高科技点呢?

另外,在九号机器人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九号机器人的研发投入分别是0.71、0.91亿元和1.23亿元,占三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19%、6.61%和2.90%,看起来“科创含量”不够充分,其中,2018年技术开发费只有152万,购买软件的费用不到20万。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营收的快速增长并未带来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反而占比出现了骤降一半的情况。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