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易智家2019-03-25 15:02:00 热度:

是什么让几乎“无所不能”的工业机器人,缕缕碰壁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潘际銮

潘际銮

中科院院士

我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

参与创建国内高效焊接专业

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

现如今

工业机器人对于大家来说

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很多企业的产线上

多少都会有那么几台机器人在忙碌着

然而

您可能不知道

几乎“无所不能”的工业机器人

面对火箭、航母、油罐

等超大型工件的焊接工作

却束手无策

潘际銮

 

您一定会问了

是还没有研发出来相关技术吗?

不!

技术早就研发出来了

但是迟迟未能产业化

而研发出这项技术的

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潘际銮

灵感

潘际銮是我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以及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都由他筹建。

在研发过程中,潘际銮发现工人们在焊接大直径合金钢罐体非常辛苦。

 是什么让几乎“无所不能”的工业机器人,缕缕碰壁

在看到管壁温度达到200℃,工人身穿厚厚的石棉服蹲在一个小小的铁笼里坚持焊接, 救护车一直在场随时准备抢救休克的工人时,这位焊接专家对此深感内疚。

从那时起,潘际銮就有想法,总有一天,要实现大型工件的焊接自动化。

一次考察期间,潘际銮看到美国一家公司研发的焊接机器人,可以像跳蚤一样沿轨道爬到工件上焊接,他由此得到启发,产生用爬行式焊接机器人解决大型结构焊接自动化的构想。

研发

实现这个想法的关键,在于研制出一个可以摆脱轨道自主爬行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雏形,直到1997年才由闫炳义和他的夫人卢勤英设计出来。

闫炳义是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和潘际銮合作的焊接技师。看完他们的爬行机,潘际銮敏锐地认定,以此为基础制作爬行式焊接机器人,就能解决大型结构焊接自动化的问题。

 是什么让几乎“无所不能”的工业机器人,缕缕碰壁

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潘际銮团队终于研制出无轨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

2003年11月,国内焊接行业全部院士和数名顶级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其成果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06年,在有着焊接界奥运会之称的“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上,这款机器人一露面便成为全场焦点。

截至2016年12月20日,他们研发的无轨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所涵盖的技术已经横跨机械、物理、数学、控制、软件、焊接等多个领域,其中光数学算法就多达上百项。

成果转化

然而,这样令人振奋的研发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却并不理想。

在距离潘际銮第一次产生研发机器人替代人工在野外进行大型结构焊接念头近30年后,大型焊接仍然还在人工完成。

 是什么让几乎“无所不能”的工业机器人,缕缕碰壁

潘际銮的学生坐不住了。清华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冯消冰,在和潘际銮等几位老师一起上门寻找投资人未果之后,决定由几位老师指导技术,师生共同组建公司,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7年1月18日,肩负这一使命的北京博清科技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成立,“90后”的院士来到1994年被批复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亦庄迈开产业的第一步。

也正是在国家有关部委与开发区的对接帮助下,博清科技完成了技术指导的全面交易,将实验室里的成果在企业开始转化,潘际銮不再仅仅是院士,还有了新的身份——高级技术顾问。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产品终于在某油类公司得到工业化试用,该型机器人在中、小型储罐焊接方面,与传统手工焊接相比,优势突出,经试验对比,同样8000立储罐焊接任务,8个焊工需16个工作日、约1000个小时,而采用6台该型机器人仅需4个工作日、约25个小时,焊接效率数倍提升。

这就是北京亦庄

一个让“高精尖”落地生花的地方

一个让梦想变成现实的地方

来源:北京亦庄发布

文字:综合新华社

编辑:徐健 詹贺怡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