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胡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科大讯飞创始人之一,现任科大讯飞执行总裁,消费者 BG 总裁,分管公司核心研发平台,负责主持公司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评测、自然语言理解等智能语音及语言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荣获 2016 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以下内容,根据胡郁在 2017 年小饭桌人工智能创业班上的主题演讲所整理: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人工智能这一话题,最早可以回溯到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的诞生。ENIAC 产生以后,很多计算机科学家对于计算机将来能够代替人类做什么事情有很多联想,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是图灵,他在 1950 年左右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而“人工智能”一词真正被提出来,是在 1956 年Dartmouth 的会议上,由四位图灵奖得主、信息论创始人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将“人工智能”定义出来,包括明斯基、西蒙、麦卡塞等人,这次会议也被公认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出生典礼。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关系在今天看来,“机器人”一词出现更早,1920 年就第一次出现了 Robot 这个词,原本是蒸汽机械时代出现的东西,主要基于机械原理,跟计算机数字化、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比如想要开家里二楼的灯,如果通过人工智能,只需要对着系统说一句,系统就会从后台对语音指令进行分析并开灯;如果是机器人,则需要爬到二楼去把灯打开。正本清源,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是指,能够和人一样进行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人工程序或系统。然而,人工智能发展的 60 年不是一帆风顺的,起起伏伏共经历了三次浪潮。
(1)1970 年第一次黄金期。自从Dartmouth 会议以后,人们陆续发明了第一款感知神经网络软件和聊天软件,那时大家都惊呼“人工智能来了,再过十年机器要超越人类了”。不过,很快到了 70 年代后期,人们发现过去的理论和模型,只能解决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很快人工智能进入了第一次的冬天。
(2)1990 年第二次黄金期。随着1982 年 Hopfield 神经网络和 BP 训练算法的提出,大家发现人工智能的春天又来了。 80 年代又兴起一波人工智能的热潮,包括语音识别、语音翻译以及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计算机。不过,到了 90 年代后期,人们发现这种东西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还很遥远。比如 IBM 在 90 年代时提出了一款语音听写的软件叫 IBM Viavoice,在演示当中效果不错,但是真正用时却很难使用。因此,在 2000 年左右第二次人工智能的浪潮又淹没了。
(3)现在到了人工智能真正爆发的前夜。随着 2006 年 Hinton 提出的深度学习技术,以及在图像、语音识别和其他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功,大家认为经过了两次起伏,人工智能开始进入了真正爆发的前夜。总之,就国内外人工智能公司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使命是内在的,阶段性目标是变化的。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