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7-02-21 09:04:00 热度:

概念火爆,看上去很美,人工智能的未来在何处?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科技的革新,可能来自不经意的思维碰撞。1956年,几位科学家“闲聊”了关于“以机器模仿人类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智能”的讨论,并催生了一个新名词——“人工智能”。

2016年,互联网“预言帝”、《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人工智能会像电一样,成为可购买的商品。”

其间的60年,人工智能逐渐显现出“具体”形态,近年来,资本的大量涌入和互联网科技巨头的扎堆参与使得行业热情空前高涨,目前,这种高涨仍在继续。人工智能真的“形势一片大好”?之后的路又该如何去走?

概念火爆,看上去很美,人工智能的未来在何处?

看上去很美

AlphaGo的不败战绩搅动了人工智能的“静水”,相关的行业信息纷纷进入公众视野,一个新的概念,似乎正要点燃技术领域和资本市场。

首先,继智能硬件、虚拟现实之后,在国内第三次出现了技术团队大规模“玩命”扎堆某一行业的场景:《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全球每10.9个小时诞生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达到709家,美国的相应数据为2905。布局者其中不乏互联网科技巨头的身影。

从国内来看,BAT三巨头较早进行了人工智能布局,目的似乎是要保住现有“优势”,毕竟新兴团队尽管“势弱”,却已经开始对其形成挑战:阿里巴巴将人工智能放在其DT大商业体系内,配合云计算、大数据对其电商、物流,特别是作为未来工作重心的物联网体系展开全面赋能;腾讯马化腾曾指出互联网的下一次变革就在于与人工智能的集合,而其相关业务可以被认为主要由搜狗实施。

三家中,百度将人工智能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16年,百度无人车、人工智能等业务由李彦宏直接管理,同时,其人工智能业务已经与O2O等商业项目进行联动;今年初,李彦宏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了百度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BAT之外,科大讯飞已经是人工智能“元老”,华为等终端厂商也纷纷加入,也有团队另辟蹊径,为人工智能及相应的机器人业务提供基础服务,比如,达阀科技就试图通过云平台搭建“云端大脑”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赋能。下一个五年或者十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没有科技互联网公司不涉足人工智能。

全球科技巨头也是磨刀霍霍:IBM架构Watson、Facebook建立实验室、微软搭建Project Malmo平台、谷歌设有TensorFlow数据库,苹果Siri则早作为先头部队落地;谷歌、亚马逊、Facebook、IBM 和微软达成“AI 联盟”,而包括苹果在内的更多团队也逐渐加入。对于国内团队而言,这些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期已经引领过潮流的团队相结合,有可能再次使自己不得不成为追赶者甚至沦为“看客”。

其次,资本市场则似乎比技术团队本身更看好人工智能:风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的数据表明,2016年,人工领域的共有涵盖13个种类的超过1600家公司获得了超过90亿美元的融资,另有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人工智能领域融资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2016年正是十年来的最高值。

一个事实是,即便人工智能当前燃起的,仅是同几年前的智能硬件一般的“虚火”,但这把火,依旧“看上去很美”。

做起来不易

尽管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所谓“知易行难”,在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如此。在钉科技看来,在真正获得“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力之前,人工智能还面临着如下障碍。

首先,从现有的市场信息来看,“概念大于实际”。

在行业、资本、媒体的共同搅动下,人工智能的功用被做了一些夸大。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的主要能力体现在对语音和图片等“信息”的识别并作出相应的反馈,例如进行检索、做出动作(自动驾驶中),功能相对单一。

但在一些商家的产品描述中,人工智能被描述为“颠覆性”的黑科技,这类商家在国内多为手机或者家电厂商,其类似于语音搜索电视频道等的功能,尚不足以体现人工智能的应该具有的能力,而这种“炒作”,有可能对行业造成恶性透支,让用户误以为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全部,从而在新鲜感过后,对其失去信心。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