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近期,诸如“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等话题受到大家热议。人工智能能否超过人类是一个问题,但更有意思的是,人类既然对人工智能投入这么大的热情,执着于人工智能的创造,为何又一次次的在机器智能成就面前爆发出集体性的非理性恐慌呢?人类痴迷于人工智能的动机何在?人工智能的进展又为何引发恐慌?事实上,对人工智能的痴迷与恐慌背后所反映的,正是人类自身的困惑性存在本质。
执着:破译人类自身之谜
纵观整个人类史,似乎人类天性表现在以外物超越自身,即波伏娃说的“异化”——“原始人在超自然力,在图腾中异化;文明人在他们个体的心灵,他们的自我,他们的名字,在他们的财产,在他们的作品中异化”。个体似乎只有通过“他者”才能确证自身,试图自我完善。通过外在实体确认自身有两条进路:一条是以人们使用和创造工具为代表的实在进路,人类想确认自己的优越性,“否认自己的动物性关系”,但身体的存在始终控制着人类,于是人类又通过以理性思考为代表的第二条进路来试图认识自身,宗教、神话即为早期的代表。从古希腊开始两条进路显示出了融合的迹象,哲学家在思考世界本源的时候,开始将自然存在物——“水”、“火”抽象化。人们发现无论是通过自然实在还是单纯的哲学思辨都无法缓解自身的存在焦虑,直到拉美特利喊出了“人是机器”的口号,人类开始借助科学人造物来模拟自身,而意识更被称为知识的最后两块处女地之一,相比浩瀚的宇宙,人类更不能容忍的是作为“万物的尺度”的我们对自己所知甚少。至此,似乎对人类意识探究竟成为了可能,人类扛着科学的大旗向意识领域进发了,人工智能不过是当下人类认识自身的另一面镜子。
人工智能奠基者之一西蒙回答什么是人工智能时说:“人工智能是指计算机所表现出的那种如果由人表现出来就会被称为智能的行为。”西蒙信心十足地表示,将来的人工智能会具有“这些”人类的特征,即“像人一样”。制造出像人一样的人工智能这一愿景捆绑着人类认识自身的终极目标,届时人类自身的秘密将显露无疑。
以探究人类意识为学科使命的心理学也加入了科学的阵营,积极推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计算机对应起来,以求模拟出人类的意识活动规律;认知神经心理学将人类的意识过程和一块块发光的脑部区域联系起来,试图让意识之谜清晰展现。人们逐渐意识到用这种科学主义的方法探究意识,只是在意识的表层和入口打转,随之诞生的越来越多的现象和间接假设反而更让意识披上了层层迷雾。但是无论如何,对待自身的意识黑地,人类目前似乎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求窥得一斑。西蒙的自信不是毫无根据,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既然难以直接认识自己,那就再造出一个自己。很显然,在人工智能领域,多学科合力的根本动机,在于通过借助制造出可以将人类自己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智能替代物而破译自身之谜。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