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7-07-11 09:12:00 热度:

我国首个刑事案智能辅助系统诞生 它叫“206”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我国首个刑事案智能辅助系统诞生 它叫“206”

“206”真的能防范冤假错案吗?会不会有朝一日,它将取代法官?

“206”,大名“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对上海几万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书数据进行学习后,这个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技术内核的“小婴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证据信息抓取、校验和逻辑分析能力。

自5月3日在25个试点单位上线以来,“206”试运行已满两个月。随着不断升级和自我学习,它将更加聪明,威力也会更强大。

“206”真的能防范冤假错案吗?会不会有朝一日,它将取代法官?为了寻找答案,记者走进了上海高院。

神秘“206”系统页面

我国首个刑事案智能辅助系统诞生 它叫“206”

缘起:司法改革催生的新事物

“206工程研发基地”,这一块亮闪闪的铭牌,挂在上海高院审判大楼第十二法庭门外,让人感觉有些神秘。

推开门,法庭被布置得如同卫星发射的控制大厅一般,几十名技术人员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他们是来自科大讯飞公司的研发人员,产品部经理金泽蒙告诉记者,现场有70多个开发人员,在北京、合肥的后台还有一百多号人,全公司最精锐的力量都扑上来攻关了。

“206”的名字缘何而来?它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时钟回拨到今年2月6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上海调研指导工作。

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介绍,“孟建柱书记提出了司法改革新的三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求上海高院承担开发‘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软件’的任务,他要求把高科技的手段融入到大数据系统当中,有效地防范冤假错案,减少司法任意性性,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这个软件最后定名为‘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因交办日期是2月6日,便有了‘206’工程这一简称。”

这一工程上马,有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远背景。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中央的领导下依法纠正了34件重大冤假错案。发生这些重大冤假错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事实不清、证据没有做到确实充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之一,推进这项改革,就是要使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确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中央政法委、市委将这项重大改革任务交给上海高院承担,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崔亚东表示,“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把这些新技术融入到刑事诉讼活动中,开启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的先河,具有划时代意义。”

为确保完成任务,上海高院党组成立了以崔亚东院长为组长的研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并报经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市委政法委同意实施。研发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坚持把现代科技创新与司法体制改革相融合,通过强化大数据在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中的深度应用,把统一适用的证据标准嵌入数据化的办案程序中,减少司法任意性”。

人工智能是目前信息技术发展中最前沿的技术,但它更多的是应用在经济领域、服务领域,比如商业、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等,把人工智能运用司法领域、用于刑事案件办理,在中国和世界都没有先例,又该从何处入手?

“这个软件是为了服务公检法三机关执法办案,确保侦查终结、审查起诉阶段的办案证据标准符合法定定案标准,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做调研,最终形成了这个开发思路。”业务组负责人之一、上海高院刑一庭副庭长徐世亮说,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弄清楚“痛点”在哪里、需求是什么。

他们广泛听取检察、公安、司法机关意见建议,历经34次专题调研,收集意见、建议78条,需求132条,收集公检法系统案件电子卷宗、裁判文书、庭审笔录、审理报告、退查退捕说明等资料16.55万份。通过认真梳理侦查、起诉、审判等阶段在收集、固定、检验、审查判断证据中存在的问题,为破解刑事案件证据标准适用不统一和办案程序不规范等难题,提供机器学习样例。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