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在2017年科技变革浪潮中被贴上了热点标签,各国在关注中也纷纷摆出了技术角逐的局面。尤其在互联网圈子里也开始信奉“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的至理名言。在行业与市场一片火热的背后,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同时浮现出大大小小的隐忧。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机器人替代人工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市场化发展下逐步凸显的各种问题便更加不容忽视。
国内销量居世界之首 进口货却占九成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好在持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这都归功于本土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随着近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工业领域“机器换人”现象普遍,与之相对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繁荣带动国内也把机器人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据相关统计,国内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达到28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达到了40多个,机器人企业已超500家。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的条件下,国内机器人市场迅速升温,据预计,未来1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总规模将会达到可观的6000亿元。
自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大幅度攀升。2016年总销售量已达到8.9万台,同比增长26.6%。其中,国产工业机器人累计销售2.9万台,同比增长30.9%。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8.5万台,超过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数量的30%。
目前,全球处于使用中的工业机器人已超150万台。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30万台,其中,140万台在亚洲,占比超过一半。而这意味着,全球每10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3台在中国使用。然而,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量在全球范围已连续5年排名第一,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下,中国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其中4%。
可以说,我国当前正处于“中国智造”的攻坚期,眼下推动包括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在内,新兴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自从《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2020年具体目标开始,我国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在各领域的推进下实现着突破,但创新应用的前提却仍需面对核心技术缺失及相关人才培养等阻碍。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