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7-07-26 10:47:00 热度:

机器人写稿尚在路上 智能媒体时代先做好自己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机器人写稿早已不是新鲜事,但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尝试机器人写稿,或许你不知什么时候看到的文章,就是出自机器人之手,而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你是否感觉压力山大?

  今年以来,写稿机器人在不少媒体和资讯网站上加速布局。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深入传媒业,并推动着这一行业的变革。不久前,云南省第一个写稿机器人“小明”在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上线。“小明”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而在“小明”上岗之前,《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也正式上线。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迈入智能化生产阶段,而机器人写稿也不再是吸引关注的噱头。

  每次革新都是一次前行

  “‘小南’入驻《南方都市报》后主要是撰写民生类、经济类以及动态新闻的报道。”谈到《南方都市报》写稿机器人,南方都市报社数据新闻工作室负责人邹莹这样说道。她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今年春运期间,“小南”最先从实时播报春运热门城市火车票余票信息试水,目前,则服务于《南方都市报》微信,每日发布广东全省天气预报,追踪夏季台风路径。而最近还将让其尝试市内交通信息实时更新的报道,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的道路拥堵信息等。而经济领域主要聚焦每周市民电商消费行为,提炼消费趋势,接下来还将会有更多方面的探索。

  “小封”机器人作为封面新闻在媒体人工智能方面的实践,其采用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分析等与第三方合作的技术,并结合主题词提取、搜索技术、推荐技术、自然语言生成、情感分析、机器写作、意图识别等封面自研发技术,提升了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时间效率和体验。而记者得知,日前,微软研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也入驻了封面新闻。

  对此,封面新闻数据研究部方面表示,智能机器人给封面新闻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交互上的体验。通过“小冰”与用户的交流,“小冰”实现了让内容更懂用户,带来千人千面的阅读体验。除了对话技能,“小冰”还拥有搜索大数据能力、领域知识主动学习技术等。这也让“小冰”拥有了很强的“创造性”,除了变身浪漫诗人出版诗集,还化身机智萌妹子写新闻评论。7月12日,四川气象台继续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气温直逼40℃。“小冰”调皮地点评:“40℃还能约出来见面的,不是真爱是什么?‘小冰’我可是用生命在和成都人民约会呢!”记者从封面新闻了解到,稿件写作方面,目前专门开设了《“小冰”的封言封语》专栏,针对当天的热点新闻事件让“小冰”进行写作。

  “每次的革新都是我们行业的一次前行,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资深总监曹文韬介绍,近两年,微软选择同媒体合作,希望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去和媒体做一些深度的整合和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微软平台让“小冰”服务大量内容,完成了跟用户近百亿次的沟通,把媒体的内容和媒体要传播的服务通过与“小冰”沟通的方式自动传播给用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机器人写稿是国内外新闻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但目前的写稿机器人还不具备真正的人类思维。它只能通过计算和设定好的程序来写稿,不具备人类的思维能力,不能像人脑一样思考问题,所以写稿的领域还很有限。”华北科技学院新闻学专业系主任副教授陈丽芳说道。

  邹莹也谈道,机器人写稿需要一定的培训,包括数据库的建立、稿件逻辑的设定、语言包的丰富等。有了这些前期基础,生成的稿件才具备新闻要素,可以提高时效,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力,但他们大多还停留在套路化的采写方面。

  取代传统采编尚不可能

  在第一篇由机器人撰写的稿件发布后,就有人提出疑问——记者这个职业会不会消失?

  对此,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表示,记者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促使媒体提高效率。

  “没有大数据的强力支撑,我们的人工智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变化,也不可能发展如此迅猛。”李鹏表示,“在因人而异的报道中,我们强调智慧的主导、强调人,同时更强调于基于大数据、基于智能媒体挖掘的兴趣推荐算法。‘小封’和‘小冰’同时在封面客户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所长,大大提高了媒体的工作效率。”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