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潜水,是一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探寻神奇的水下世界的运动。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参与其中。
但是在本月9月6日,两名潜水员结伴在河北唐山潘家口水库下潜探索水下长城时失踪,直到本月17、18日,两名潜水员的遗体才被水下机器人寻得。
据了解,两名潜水员是GUE(环球水下探索组织)成员,目前在中国只有7个人通过了“GUE”考核,可以说两名潜水员皆是属于潜水人士中的顶尖存在。为何两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仍遭不幸呢?关于两人的死因,早已被讨论得沸沸扬扬,到底是潜水员自身的原因?还是电箱电击导致?我们不好妄加猜测,只能等待权威部门最终的调查结果。
两名顶尖潜水员的离去,不禁让我们深感痛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当人们面对水底这一类复杂且存在未知因素的工作环境时,是否应该使用水下机器人,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及应用
水下机器人,也被称为无人遥控潜水器,它是一种用于水下极限作业的机器人。因为水下环境复杂,存在各种未知因素,而且人类的下潜能力始终有限,因此水下机器人的出现为人类探寻水下世界提供了巨大帮助。
早期水下机器人的原型是潜水器。早在1953年,第一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伴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无人遥控潜水器逐渐被重视。
1975至1985年是遥控潜水器大发展时期。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推动了潜水器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潜水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显着地增长。
近年来,各个国家对海洋资源越来越看重,纷纷加大了水下机器人的研发投入。美国、日本、法国作为最早一批研制水下机器人的国家,如今早已掌握了先进的水下机器人技术。在这方面,中国同样不甘落后,80年代开始,中国也开展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今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45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诞生,更是将我国水下机器人研究推上新高度。
从结构上看,水下机器人也实现了从有线遥控到无线监控的进化。传统的有线遥控机器人分为水面设备与水下设备两部分,水面设备包括操纵控制台、电缆绞车、吊放设备、供电系统等;水下设备包括中继器和机器人本体等。机器人本体依靠推进器在水下运动,配备有摄像机、照明灯等观测设备以及机械手等作业设备。有线遥控机器人的操控方式,是由操作员在水面母舰上控制和监视潜水器作业,靠电缆向本体提供动力和信息交换。由于电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潜水器的水下作业。
因此新型水下机器人从遥控式向监控式发展。一方面,脱离了有线遥控的束缚,机器人可以更深入更灵活的进行水下作业;另一方面,由主控计算机和潜水器本体计算机实行递阶控制,它能对检测信息进行加工,建立环境和内部状态模型。操作人员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向其下达命令,对机器人的动作过程进行监视。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