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如果以前你问我,是否看过写的文章,我会迟疑一下;而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毫不犹豫地说看过,还全然不知是机器人写的。
那么,每天写1万篇文章是天方夜谭吗?现在我的回答是:小菜一碟。
瑞典人斯维克·约翰松创建了名为Lsjbot的计算机程序,培育它成为自己的机器人“枪手”。Lsjbot几年来共写了270万篇文章,是维基百科迄今为止最多产的作者。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它贡献了维基百科中8.5%的文章。
约翰松是一位讲授科学的教师,身背语言学、土木工程、经济学和粒子物理的众多学位。他告诉记者说,写作机器人首先会识别网络上各种来源的可信度,会从可靠来源中搜集信息,然后将材料整合在一起,组合成条目,通常是很短的条目。许多条目涵盖鲜有人关注的领域,比如罕见的蝴蝶、甲虫等的分类,还有菲律宾的偏远小城镇(约翰松的妻子是菲律宾人)。
Lsjbot肯定不是以人的身份“写文章、出来混”的唯一机器人。例如,美联社刚刚宣布将使用机器人来撰写数以千计的文讯;其他一些新闻媒体也已动用计算机程序写文章,尤其是金融和体育方面的内容。
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的研究员克勒威尔还做过一个测试,将机器人写的文章让受访者阅读,调查他们的感受:这些文章客观吗?这些文章好读吗?是人写的吗?结果很有趣。
27位受访读者阅读了软件生成的文章后,10位以为是记者写的,17名认出是软件所为;而在“记者”组的18位受访者中,8位将它视为记者写的,10位认为是软件写的。看来不管是“只管文章好读”的读者,还是可能担心“丢掉饭碗”的记者,都不能有效地区别出人和机器人的写作。
让我们回到维基百科。它的文章,很多不是出于人手;而其编辑工作,则有一半是由机器人干的。这些事实让一些“老客户”不大高兴。约翰松当然要站出来为他的程序辩护,指出机器人的文章写得很准确,尽管有过一些小纰漏,也都已经校正了。而这些文章还挺有用的。例如lsjbot写过关于菲律宾巴塞镇的短小条目。当超级台风袭击该镇造成重大伤亡的时候,世界各地的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个条目了解这个小镇,得知它的位置的。
末了,需要说明两点:一,这张照片并不是lsjbot,那只是为让大家有个印象。其实机器人“写作枪手”是个计算机程序,一定要说其“尊容”,就是一串字母和数字。二,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我是真人。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