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在新工科、新职教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技术人才的培养更为不易。对此,张文增提供了他的思路,他认为,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中,要给学生不确定性,让他们有一个完全不确定的未来,即使课内成绩变化不大,但也能在比赛、论文、发明专利等方面有所收获,以职业精神在小平台下挑战自我。
清华大学机器人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联合主任张文增教授
大寰机器人CEO孙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张文增作为孙杰在清华读本科时的老师,经常引导与鼓励孙杰挑战自己。张文增还举了一位女同学的例子,他指出,在机械系,女生非常少,而这位女同学对生物更感兴趣。在指导该学生的过程中,张文增发觉应该把这位学生转变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的人才,而若干年后,这位学生已在牛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的博士。
张文增还常带学生参加美国ASME学生机构与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他通过熊彼特理论说明,创新分为产品、方法、市场、资源和组织五个方面,可能有人会在某方面更突出,但不能过分强调,应当将它们融合起来,比如一开始学生学得可能是机械,往后再学习电子、软件等,从物质到能量到信息。
科创项目获奖100余次
人类有天生的创新和学习能力,张文增指出,老师不必教学生一点一滴的东西,而应该唤醒与启发学生。在创新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吃透背景、提炼问题、查阅文献、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五个阶段,他认为,做事情需要理由,了解背景就是了解做事的理由,找到做事的动机和目标,了解一个人的创造力需要看个人的专业知识量、创造性和动机。
在凝练问题时,要将发生的事情简单、省略、抽象化来看,从不同的划分方式将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子问题,决定从哪个问题开始,像下棋一样一步步来。而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则不必看太多文献,最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熟练的专业技能、深厚的基本功、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将构思转换成现实。
学生科创项目索驱变位欠驱动手
学习是一个繁杂的过程,若能在其中找到小目标,形成闭环,就能找到学习的窍门。在张文增看来,没有收获感,没有成就感,就不会有下一次的付出,制定好激动人心的规划或想象,有明确的目标,就能加强学习效率,不断进行突破,发现新的知识,再建立新的目标。
因此,张文增在带学生时,会让学生提前构思未知且有价值的难题和未知且有价值的难题。将别人觉得是追求的境界当成教师的本分,将别人觉得是本分的东西当成境界,张文增正是以这样的敬业精神,以自己的经验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助力创新人才的培养。
编后语:此文是根据清华大学机器人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联合主任张文增教授于2019年5月在浙江宁波余姚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的《创新方法与创新人才培养》报告录音整理摘编部分而成,题目为编者所加。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