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从2014年至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走过五年征程。五年来,上海不断吸引着全球科创资源入驻。如张江国际创新港一个约23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内,项目申请入驻的过审率只有4‰,但每年却吸引了全球1.5万个项目申报。因为这里首创的“跨国企业联合孵化模式”,吸引了30余家跨国企业形成合作,集聚了40余个海内外机构和近千名本土优秀企业家,对接了200余家涵盖种子轮到Pre-IPO的金融投资机构,在这里形成全球优秀创新因子的虹吸效应。
“
“平台运营模式的创新在于从需求出发,直面解决企业痛点,整合各方资源,我们目前在张江已形成‘创新流水线’,为全球创新项目提供‘软着陆’服务。”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创始人、董事长吴家翔说。
”
多个团队融为一体,联合孵化激发更大能量
在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内,不少全球首发技术就摆在办公桌上,随时供各地投资者、跨国合作伙伴等参观。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不少“新技术”。其中一块看似普通的玻璃,实际上是一个显示器,研发这一全球首项纳米全透明成像屏幕技术的是蓝眸科技。孙莉博士带领技术研发团队,不仅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透明玻璃成像技术及3D透明成像玻璃屏幕,还掌握了十余项透明成像领域核心专利技术。入驻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后,蓝眸科技通过孵化平台与跨国企业新加坡SG-Glass携手,最终突破原有技术壁垒,共同研发出全球首款无反射纳米全透明显示玻璃。专利技术覆盖光学透明成像、AR增强现实、广告互动等技术。
如今,在上海轨交13号线延长段上,由蓝眸科技设计的100多寸3D透明玻璃屏幕,实时展示着有关列车进站倒计时和实时全网线路拥挤状况信息。
在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上,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创新团队融为一体,激发出更大能量。如上海寰钛教育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汽车项目,先由德国博世集团投资200余万元为该项目做市场调研与定位,并提供了博世核心的人工智能和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再由钛创星联合一批中外顶尖教育专家,通过3D打印、开源硬件、智能汽车模型、机器人等6大产品实践,最终独立研制了按年龄年级分类的课程体系。
在正式运营的两年间,该平台累计孵化服务65个科创项目,累计融资到账超过4亿元,项目总体估值超过65亿元。
建立“龙头企业+孵化”,共生共赢生态模式
建设运营至今,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吸引了包括IBM、伟创力(FLEX)、巴斯夫、GE、联合利华、博世在内的30余家跨国企业。
记者了解到,今年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将和IBM进行深度合作,双方结合IBM在人工智能、认知计算、数据科学、云计算等领域的产品服务,运用本土渠道与市场等资源,共同打造人工智能混合云平台,满足了国内企业以极低价格进行高位阶人工智能研发的需求。
“现在我们吸引的项目70%都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与IBM合作,建立这个类似于‘AI云超市’的平台,就是希望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吴家翔说,“这一‘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生态模式,也是希望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质量与效率。”
据悉,该孵化平台已与全国多个城市建立了合作交流的通道,计划立足张江、服务浦东、辐射中国、面向全球,实现区域联动,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浦东时报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