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搜狐科技/宋婉心
过去一年,VIPKID完成D+轮5亿美元融资,作业帮完成3.5亿美元D轮融资,流利说于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新东方在线登陆陆港交所上市。仅仅在K12领域,2018年就有8例亿元级别以上的融资。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原本针对于学习外围环节的工具型APP,即工具型AI,开始向自适应智能学习系统过渡,标志着在线教育迭代进入新阶段。
搜狐科技“智研所”沙龙第4期邀请到了芳草地国际学校高级教师李永恒,作为曾经亲身参与过远程课程的教师,李永恒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对在线教育及其迭代的见解。
以下为李永恒演讲精编:
我认为AI在教育领域的适用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体验与感受;理解与应用;改进与创新;这是来自一线教师一些教学实践的感受和思考。
第一个层次,理解与感受。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19年3月13号教育部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要开展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推动中小学生设置人工智能课程,还要推广编程教育。而在2017年,已经提出相关要求,比如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有相关要求。
我以人工智能教育在知网上用关键词搜索了一下,106篇文章,随意打开几篇,作者一般是高校教师或者研究院的教授写的,而小学教师作者比较少,说明AI在教育领域如何实施是一个新鲜的内容,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师资配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系统化都不够完善,理想很丰满,落实还骨感。可喜的是,关注的人非常多,隔了18小时再次搜索,偶然发现文章数又增加了6篇,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热门,很多人在关注,出现很多机会和观点。
无论AI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是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应该用新技术点亮孩子的心灵,点亮孩子的希望,点亮他的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是解放学生的心智,体验与感受新的技术,激发孩子创新的潜能。老子在《道德经》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AI教育起步较早的人大附中校长认为:扎根中国,培养学生的中国心,融通中外,放眼未来。
希望在AI教育领域的第一步——通过AI的展示活动,让中小学生知道AI能做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一说你看到过什么,你知道什么,比如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等内容。第二,让孩子知道能体验AI的神奇效果。现在人工智能应用非常广,正像田院长说应用学习中有很多内容,孩子们通过学习把体验的效果输出来。来之前我认真备了课,登陆了培生的官网,用人工智能开发许多应用,比如发现一些作文通过自助打分功能,包括自适应学习还有智能辅导,如果孩子体验,把体验说出来,这是对人工智能的初步理解和一些深刻应用后的感受。
体验与感受方面来讲,百闻不如一见,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经济条件不一样,孩子们到AI实验室或者教育基地去预约参观和体验感受。从今年开始北京市已经在各个重点示范高中开始做相关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在网上是开放的,各个学校可以进行预约,带着学生去体验感受,让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在科学课上,一些小学带孩子们去体验一些小的APP,比如拍照识图、识别动物植物,通过拍照让他觉得好玩、有意思、有兴趣,那他们就愿意使用它。让孩子去慢慢理解,AI目前就是一种工具,相当于一个黑盒子,它能够识别动物植物,能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至于黑盒子内部的构造,他有了学习有了好奇,慢慢产生一些研究的兴趣,会慢慢随着年龄的长大深入学习,更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理解与应用方面来讲,小学高年级或者初高中的时候通过简单的编程,让孩子们去做人工智能基本的理解。比如我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编程控制外在的实物设备产生功能,比如小机器人前进、后退,同时给机器人安装摄像头,孩子们根据采集的数据控制机器人产生更多的变化。比如我在课堂上给机器人安装一个摄像头,让孩子们站在比较远的位置对着摄像头轻轻一挥手,这个机器人会自动倒回去,像降龙十八掌的效果一样,孩子们就会觉得我通过自己的动作对这个设备产生新的功能。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孩子们理解AI的基本原理,足够多的数据应用现成的模型,这个模型封装了,并不需要解释封装的内容,主要是应用,在固定场所里面多个层面上分解对比手势的速度和动作,多快的速度能产生效果,速度太慢了就把这个动作忽略掉了,这样孩子们通过条件反射的过程慢慢理解AI。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学习这些词语对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我的孩子问过我,什么叫做人工智能?我给他做一个比喻,可能不太形象。人工智能是一个学霸成长的历史,学霸分数高,你想提高分数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大量刷题,大量刷题相当于建立模型和场景,题目很复杂相当于大数据的概念,简单分为两类,一类做对的题,一类做错的题,做错了调整,做对的题老师表扬不断强化,这是正确的,慢慢会总结出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初步的规则。这还不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用标准考试测试和修正题型是不是完善,慢慢这些方法越来越完善,通过大量数据的修正,这个学霸养成了,人工智能也形成了。
AI领域帮助孩子建立多样性的理解,价值观的判断。根据场景能够灵活运用,比如我给孩子介绍过,瑞典开使用AI的面试官,去除人的潜意识影响,比如对颜值的判断,让面试更加科学有效。有一定道理,微软研究院有一个面试环节,让面试官给面试者打分,分为三个层次。一个跟我差不多聪明,第二比我聪明,第三没有我聪明。把AI技术无法代替的柔性和刚性判断巧妙结合,符合微软研究院的文化氛围,有高质量的标准,同时有很大的择优度,这是十年前的标准。
芳草地的孩子们比较优秀比较自信,当时介绍完这个故事,很多孩子说,长大以后我到研究院参加面试,相信我一定会得到评分最次也是跟我一样聪明。小学阶段产生学习兴趣建立学习动力,比你积累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方法更加重要。
生活当中有很多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都是使用者,说到AI在教育领域还要关注范围。人有差异性,学生有差异性,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像微软研究院这样的技术大牛们发展。为此,体验、感受、应用,AI的使用属于所有学生,理解AI,探究AI的原理,这属于大部分学生。而改进、创造属于少部分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这个事情。
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的普遍发展状况来看,现阶段发展人工智能的师资条件包括硬件条件还有方法都存在不足,包括人工智能的深层次教育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
我个人赞同过渡性的观点,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现在教育中的各个学生中去,形成新的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推广中开展将人工智能的通用性知识与数学、科学、英语结合在一起进行传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基础性的人工智能专题学习,通过体验人工智能产品来增加学生对人工智能学习的兴趣,并学习基于可视化的简单编程,组织学有余力或者兴趣浓厚的学生开展简单算法简单编程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在创新思维、组织的沟通能力上、动手操作能力上还有自我认知上包括在团队的决策发展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教育云资源方面,只有协调一个非常庞大的云资源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变成现实,没有资源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的条件不充分。个性化的教育,想实现因材施教,对于每个学生针对性的分析,包括自适应学习一样,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孩子们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学有的放矢。教学的反馈现在是存在一些盲点的,人的感知是有不足的地方,我们需要做工作。课下的真实评估和自动评测,帮助孩子们在课下高效预习和复习,通过识别面部者的表情、姿势,了解学生的情绪,调动老师的教学状态,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去做的。
技术的发展证明了学校和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也是不可替代的。AI不能代替老师,但是AI可以让老师锦上添花和如虎添翼。
AI在教育领域的想象中要注意三个事项,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安全,总书记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AI涉及到国家安全,时间关系不在这儿展开。
第二,建立AI课程是希望一个学科深度融合发展,而不是通过建立课程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学习负担,又多一门课多一门作业,没有减负,这样课程的需求和必要性就需要斟酌。
第三,立德树人。学习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会产生更大的危害。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更要注重它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渗透。
我同意杨歌先生对于AI的观点,一个成熟的海量数据还有对场景问题的精准化的设计,现在学校里面看到一些产品把人工智能从场景中剥离出来,把背后的算法、背后的数学知识都剥离出来,拿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产品到学校中使用,把产品直接塞到AI教育大旗下面,AI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只关注了AI,AI教育在教育环境中跑偏,都在学某某机器人这是比较危险的事情。过多的产品介入是一种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如果简单为了落实AI课程,简化了人工智能的内容和含量,那是得不偿失的。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