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世界湾区经济,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放眼全球,国际一流湾区主要包括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带动湾区金融发展,旧金山湾促进湾区科技、东京湾将湾区产业推至全球闻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推进,对于带动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湾区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保持湾区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内地和港澳深入交流合作,有利于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升竞争力,有益于保持内地及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粤港澳大湾区集合了世界三个一流湾区的功能,在金融,产业,科技方面都有发展优势。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设的一大关键。
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因此能否成功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设成败的一大关键。科技创新可以保持湾区发展活力,拉动经济增长。位于大湾区建设中心的深圳,尤以科技发展领先。深圳高新科技研发超强、产业链完善,而且在转型升级方面有迫切需求。
抓住机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对于深圳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深圳蓝胖子机器人CEO邓小白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效率很高、供应链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留学人才归来也让创新氛围更浓。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需要更灵活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需要给人才成本更合理的配套基础设施,也需要更自由创新的环境氛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这些方面的支持会越来越多。
为加快科技创新,科研投入必不可少
我们知道,经济增长离不开科技创新,为加快科技创新,科研投入必不可少。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势,就必须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研投入力度。
然而基础科研前期投入需求大,收益周期长,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基础科研投入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不过近几年,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宣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明确提出建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支持科研经费直接拨付。
政府科研经费绿色通道的建立,侧面反映了科研投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越疆科技CEO刘培超认为,“要做到真正的盈利,并且使公司具有竞争力,研发投入必不可少,一定阶段可以牺牲盈利,勒紧裤带加大研发投入。去年越疆研发经费一度占到企业营业收入的40%。未来越疆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底层技术上,用技术创新驱动未来发展。”
立足湾区,科创项目落地更快、更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启动项目就已于日前启动。包括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项目、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启动项目以及全市交通工程。其中,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启动项目11个,总投资约344亿元。包括广东省南方量子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创新和深圳清洁能源研究院3个落户项目,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营运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展示交流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公司和鲲鹏福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基金正式启动4个启动类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实,将会加快合作区开发建设,整合全球顶尖投资团队及各方资源,为合作区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合作区产业导入。这些项目的落实,也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持续推进落实中。
提供智力支持,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
除科技创新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高速发展,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也积极响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
广东省政府“一号文”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政府还建立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
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广东省南方量子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创新和深圳清洁能源研究院在2月13日落户湾区。广东省南方量子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由省科技厅提出并协同南科大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共同牵头组建,未来将建设联盟总部基地、院士工作站、诺奖中心、国际量子理论合作交流中心、公共共享实验平台、成果转化中心等。香港科技大学创新项目,拟以港科大深圳研究院为主体,分别布局该校科研团队实验室、校友企业及蓝海湾孵化港以及微电子学院分支单位。深圳清洁能源研究院项目,将汇聚全球清洁能源领域优质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先进清洁能源产业链高端技术支持平台和全球清洁能源创新高地。
这些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项目的落户,未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创新型知识和人才储备,对科技成果的取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仅取得科研成果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如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成科技落地产业。
此前丝路智谷研究院调查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大湾区创新科技的短板。与日本(约70%)和欧美国家(约30-40%)的成果转化率相比,中国约10%的转化率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针对未来如何做好官、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引领的产学研创新转化,我们采访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技术转移办主任的樊华,他表示“要推动中国科研成果到实际产业应用的转变,实际上要突破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也就是说,早期的高校科研产生的知识产权大部分都是不成熟的,怎样将这些早期且不成熟的专利,进一步的产业化到企业当中去,并被企业所接受,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高校和产业的核心问题。那么,我们需要的做的是一个全产业链集成的创新经济,我们目前正在尝试这样的一个行为。”
据悉,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正在集合一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世界顶级的孵化器,中国一线VC,还有高校共同做产业孵化。具体来说,把高校产出的一些还很早期但有商业化前景的知识产权项目,和孵化器进行互动,了解其否可以进行孵化。同时进一步让VC从投资资本和团队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估这个项目是否可以被投资,填补孵化过程的鸿沟。然后是产业给予指导,测评该项目孵化未来是否有市场。最后把全产业链的利益绑定在一起,进行产学研整合。这样做可以达到创新经济上下游的利益绑定,共同进退,大大递增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率,同时也填补了产业对于早期不成熟技术进行产业化的信心问题。
另外,ZNV力维在成果转化方面也有探索。力维表示“我们的创新转化主要来源于三个层面:第一,是与众多高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前瞻技术进行创新;第二,是通过产业和技术结合,也就是通过我们参与的科创课题进行创新;第三,通过公司承接的重点项目直接获得客户需求痛点,从客户以及市场角度进行创新。然后结合我们创立的联合实验室及自身的技术与研发中心的创新,来进一步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反过来,我们这些核心技术又和产学研、科研及客户需求等相结合,去推动更高的技术产生。”
结语: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可以保持湾区发展活力,拉动经济增长。作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各有优势,各城市各机构应在科技创新领域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科技实力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应结合目前创新能力现状,进一步突破制度障碍,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搭建产学研协调机制,打造粤港澳三地新型合作平台,促进三地产学研交流合作,以吸引全球科创、金融、产业等在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助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