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文| AI财经社 唐煜
编| 赵艳秋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小冰加入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中来
近日,小冰团队从微软独立出来,加入到人工智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小冰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2014年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
“无论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最终都是要和人去发生交互的,商业战场仍然会出现在To C领域。”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说,但要发展C端用户,现在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如果现在就开始做付费用户转化,会大幅延迟培养用户应用习惯的周期。
小冰去年才开始正式商业化,在金融、汽车、纺织设计等领域落地。小冰公司透露,在没有着手建立专门的销售团队的情况下,半年前小冰的商业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这也验证了市场确实对人工智能交互技术有需求。
目前,市场上交互人工智能技术通常都基于开放API对外提供服务和变现。实际上,开放API也是一个极容易变现的方式,但小冰的商业模式有些不同。比如在日本小冰和罗森的合作中,罗森需要一个对话机器人来推销商品和优惠券,微软没有简单提供API,而是将微软云和小冰服务整合起来,交付了一套为解决客户问题的完整服务。
相比日本,国内的语音交互市场竞争更激烈,比如科大讯飞也在为金融、汽车行业的提供语音交互产品和解决方案;百度、小爱、天猫精灵也都在以软硬结合或者开放API落地。
但李笛表示,小冰目前的重点仍然是创新、建立框架核心力量。小冰团队的这条路能否在激烈的国内跑成功,有待更多的验证。
他透露,目前小冰和QQ、小爱同学、OPPO、vivo基于产品创新进行大量合作,“To B能提供很多参考,帮助我们积累抵达个人客户的体验标准。”
(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
最近,小冰公司发布了面向个人用户的首个虚拟人类产品线,可定制每个人的虚拟男友,还推出了X三套件,可看作是AI版的Office,包括基于文本协同的X Writer,面向声音协同的X Studio和面向虚拟人类3D演示文档驱动的X Presenter,用户可以召唤小冰一起写稿、生成AI主播和歌手等,把原本服务于商业的产品开放给了个人。
有行业人士认为,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快感,网文和视频网站现在都很难做付费,小冰作为工具型软件,要想让C端付费,除非是戳到了用户真正的痛点,小冰未来是会成为一个如描绘般提供底层框架的服务型公司还是一家像搜狗那样的工具型公司,需要时间和数字来检验的。
沈向洋:基于AI人口数将诞生新商业模式
小冰公司董事长、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认为,AI最终会落在交互上,未来不会只有几个人工智能助理,AI交互个体的数量将超过人类,而小冰框架要成为“虚拟人类“的操作系统,孕育出千千万万不同的AI个体为人类服务。他透露,目前小冰支撑了超过全球60%以上的交互量,已经是全球承载交互量最大的人工智能系统。
沈向洋认为,当新的交互无处不在,至少能达到万亿级的交互量,这就需要一个框架去设计、支持、部署各种各样的AI,未来会基于AI的人口数诞生新的商业模式,这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去年11月沈向洋离开微软,投身到学术和产业中。他认为大家现在放太多精力在深度学习上,应该要多关注“深度理解”,思考通用型人工智能的问题,人工智能在技术上面必须要下定决心。
李笛认为,无论是帮忙订餐还是控制家电,人工智能主体首先必须在底层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和人类真正建立起信任纽带,做销售的时候才不会一锤子买卖。在小冰框架下,未来每个人可以把自己创造的虚拟人类带到各个场景里,这是单一的Siri、小冰没有办法带来的情感体验。
“比如让人工智帮助完成打开天窗、给谁打电话的任务,只不过是让事情方便了一点,因为我们自己动手就可以完成,所以功能永远是割裂的。如果把人工智能助理带到汽车里,这种冷冰冰的体验就会变成生活。”
李笛举例说,日本小冰凛菜曾和罗森合作测试,平时店员们都是毕恭毕敬,但是小冰在和顾客说话的时候显得并不那么礼貌,之后团队对这位顾客进行了追踪,发现这名顾客和人工智能的互动以及在罗森的消费量都比以往高出很多,证明他从中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