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2020年7月9日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
当前,AI已走出技术爆发的阶段,进入落地应用、创造价值的新时期,AI赋能传统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次大会中,AI+工业、AI+健康、AI+教育、AI+金融等主题论坛将依次召开,讨论AI赋能的现状、难点和未来前景,推动智能时代的传统行业转型。
纵观全球,我国的AI发展处于怎样的国际地位?未来的路又在何方?
蒋昌俊:我国AI发展之路漫长 基础研究仍是短板
“
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召集人蒋昌俊表示,在国家政策引领和支持下,得益于大规模的用户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拥有全球影响力,尤其是智能产业化应用已经走在世界前端。
现状:
中国智能产业化应用有世界领先,基础研究仍是短板
但同时指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与美国、欧洲相比,更加集中于应用落地,在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发展薄弱,缺乏突破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在共性技术平台、智能芯片等方面发展相对薄弱。
蒋昌俊认为,这一系列的“短板”导致了我国依赖国外开发平台、基础器件等问题的产生,显然不利于我国人工智能生态的布局和产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知,着眼于未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补齐技术短板,建立产业生态,抢占产业制高点。”
在谈到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时,蒋昌俊说:“目前,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角度来讲,我们很注重应用方面,但是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的理论和技术大都是源自西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特点是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和风险高等,决定了其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见效,但是只有长期的投入和耐心才能实现真正持久的创新与源源不断的技术发展。”
从中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根源于理论、算法和芯片等基础层研究的突破创新,亟需针对人工智能的基础性、前瞻性、源头性的问题研究上有所突破,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从源头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基础支撑平台技术的创新、搭建良好的产业生态链条等。
在他看来,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各大互联网头部企业已经意识到,通过开源技术建立产业生态,才是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尽管目前美国仍是该领域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我国的科技企业也在居安思危,开始深度学习框架上的布局。诸如百度的飞浆(PaddlePaddle)、 清华大学的计图(Jittor)、旷视的天元(MegEngine)和华为推出的MindSpore等,都相继开源其深度学习算法,通过自主研发来掌握AI底层技术。
未来:AI发展之路依旧漫长 现在始于足下
AI的未来在何方?它将如何发展,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蒋昌俊表示,要想探讨AI的未来,就要从其发展特点入手,通过探讨传统AI和当前AI,进而认知未来AI。
他认为,传统的AI注重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实现从逻辑到计算的不断提升;而当前的AI,则是由弱到强的智能,是从闭环到开环、从确定到非定的系统。
“目前的神经网络模型大都侧重对数据的计算层面。事实上,一个高级的智能机器应该具有环境感知与逻辑推理的能力。如何将AI的演算和计算进行融合,结合基于规则系统的推理能力和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构建一个更强大的AI模型,推理能力可以帮助减少神经网络学习新事物时所需的数据量。这样的交互和融合将是当前AI由弱到强的主要突破口。”蒋昌俊认为,在构建类脑认知模型中,目前脉冲神经网络的神经元以电脉冲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更接近真实神经元对信息的编码方式,能够很好地编码时间信息。
由于脉冲训练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算力,在性能上与深度网络等模型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两类模型仍需要不断从脑科学中吸取营养并不断融合,发展性能更好、效能更高的新一代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这样的分析,蒋昌俊认为,未来的AI将是从理性到感性,从有限到无限,从专门到综合。但他也同时强调:“AI发展之路还很漫长,我们现在只是始于足下,深入探索传统AI,并为向当前AI和未来AI迈进奠定基础。”
破局:一步一个脚印,为AI打造人才资源池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济大学也敏锐地意识到了人才培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同济大学在多个学科包括计算机、自动化、交通、汽车、建筑、机械、土木等均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科研人才培养,侧重于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人工智能打造人才资源池,尤其是在基础学科领域突破人才瓶颈。”蒋昌俊介绍。
2017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2018年,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多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本科专业;同年,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宣告成立;2019年,同济大学获批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资格,并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
近年来,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育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
据介绍,在校企合作方面,同济大学还将通过不断加深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借助企业创新技术和应用,在帮助学校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师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实际案例。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培养以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这就需要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时,企业对行业的需求相对高校来说更为敏锐,因此可以帮助高校发现AI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教育方向与具体岗位相结合,并使用企业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符合人工智能产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蒋昌俊说。
季昕华:深化应用场景建设 推动AI+5G+云计算跨界融合
UCloud优刻得CEO季昕华表示,优刻得将扎根本地创新生态,深度对接应用场景,搭平台打基础、汇集产业链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与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跨界融合,推动更多创新应用落地,推动上海人工智能形成产业化优势和商业化突破;加快建设上海“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积聚”的人工智能高地。
未雨绸缪,深耕AI场景应用
早在2017年底,优刻得就快人一步,提出了C(Cloud)B(Bigdata)A(AI)的长期发展战略。
UCloud优刻得创始人兼CEO 季昕华表示,除了基础云资源和大数据可信流通平台外,在AI方面,优刻得坚持赋能和服务AI场景应用,推出了GPU云主机和GPU可用区,为AI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海量高可用的专用计算资源;打造了AI应用开发平台,使得AI客户可以完全聚焦于AI算法的开发、训练和应用,无需关心底层平台,进而充分发挥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今年6月29日,季昕华成功当选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季昕华表示,协会将真正担负起政府、社会与行业、企业以及会员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将凝聚行业力量,发挥好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平台功能和支撑作用;将成为上海人工智能高地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5G+AI+云计算,持续打造新基建“智能底座”
上海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头部企业加快发展,优化完善产业生态等重点方向,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创新平台、应用示范、制度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5G具有大带宽、低延时、大规模机器通讯的特点。季昕华表示,这些特点会对作为IT底层设施的云计算产生很大影响。大带宽会让云计算存储的数据量更大,低延时会让数据上传更及时,更大的负载能力使更多IoT设备连接到云上,促进云边协同,使业务更加高效。
“5G+AI+云计算,会带来更丰富的业务场景和应用创新。”季昕华指出,在5G和行业应用的推动下,云计算除了本身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之外,延伸出边缘云、基础云、核心云等新的类型。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海量训练数据和智能终端设备,5G时代的云计算,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智能计算能力,给人工智能更多创新应用,提供强大的底层助力。
2018年12月,优刻得与广东移动、中兴通讯、云游戏厂商念力科技,进行了国内最早的5G云游戏测试;
2019年5月,优刻得联合广东移动、AR智能服务商亮风台,进行了AR智能眼镜远程通讯与多点协作应用;
2020年,优刻得与国内领先的工业无人机服务商狮尾科技合作,通过4G/5G通信网络的智能巡检无人机飞控系统,打造无人机多机管理运营平台,服务玻璃幕墙巡检、能源电网巡检、紧急搜救等场景……
作为人工智能的头部企业,优刻得在人工智能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围绕场景需求,推动创新技术先行先试,深化应用场景建设,提升人工智能赋能能力。
扎根本地创新生态 让生活和工作更加智慧
在季昕华看来,5G提供更加高效、灵活的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与云计算结合将全面助力企业的转型升级。
今年7月8日,优刻得与长城物业旗下一应科技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发布AIoT“全要素”智慧社区解决方案,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AIoT等新技术创新,帮助社区物业、楼宇以及园区等产业进行智能化升级,让生活和工作更加智慧。
5G与云计算的结合,还将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优刻得与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华山医院、复旦大学合作,进行用VR辅助治疗患者认知障碍的探索,通过云计算边缘算力来代替本地渲染、传输高清测试画面、搜集更多测试数据,使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判断患者的认知障碍情况,并与病人实时在线交流,帮助解决认知障碍的监测和治疗难题。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作者邬迪、葛俊俊
编辑:刘晔、陈晨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