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图片来源网络
无人零售如今真的「无人」了,连创业公司也几乎人去楼空。
短短几年,从风口翱翔,到狠狠坠地,无人零售上演了一幕巨额烧钱的闹剧。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01、无人零售: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无人零售概念的兴起,是因为亚马逊。
2016年末,亚马逊推出无人便利店Amazon Go,展示了即拿即走的购物黑科技。
随后,阿里巴巴跟进,在2017年7月开出首家淘宝无人便利店,正式带火了无人零售。包括京东、苏宁在内的实体零售商,以及互联网创业团队纷纷冲进风口。
在这个新兴赛道中,叫得上名字的有缤果盒子、F5未来店、Take GO等,无人零售公司一度多达138家。
与此同时,无人零售终端也开始遍地开花。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便利店累计落地200家,无人零售全年共吸引超过40亿人民币投资,风头赛过共享单车。
然而,这阵风吹了不到一年,就戛然而止。
2018年初,GOGO小超宣布停止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倒闭的无人货架企业。
行业内的选手也开始纷纷倒下:6月,传哈米已经倒闭;7月底,行业黑马邻家便利宣布,由于月亏500万基本破产;10月,小闪科技申请破产清算......
幸存者也并不好过。
缤果盒子在上海首批落地的无人便利店早已因高温而关闭。进入2018年,又相继曝出裁员、高管离职、业绩不达标等负面消息。
其他仍然存活的F5未来商店、EasyGo等人气惨淡,门店数量的增长几乎停滞。
衰败至此,让人不禁要问:
为什么无人零售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呢?
02、为什么无人零售会失败?
无人零售行业整体遭遇滑铁卢,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这么几个。
其一,技术不过关。
无人零售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前沿技术,包括机器视觉、AI算法、自动支付等等,这类技术尚不成熟,研发成本太高。
在国内,除了阿里、京东等少数巨头,其他的初创公司采用的都是「二维码+感应器」的低端识别技术。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必然受影响。
不仅简单的购物支付会因为技术问题而操作失败,甚至在没有购物的情况下,扫码离开店铺也会出现问题,导致要联系客服才得以离开。
而像Amazon Go那样拿完即走的购物体验,自然更是可望不可即的了。
其二,成本并不低。
无人零售的关键,在于商场能在不依赖人力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然而,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无人店,仅仅是没有收银员,补货、清理、整理工作依然需要人工,与真正的「无人」差距甚远。
这就意味着,无人店节省的充其量只是收银员成本,而这一块恰好是零售业成本中最低的。
即便在一二线城市,收银员的工资也仅仅在3000-4000元之间。
反观技术投入方面,无人店要求安装和保养智能设备,例如多个摄录镜头、自动识别装置等等,还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营系统。
换言之,这部分十分烧钱。
另外,还有供应链的成本。
无人店背后的物流、配送与传统零售是一样的,效率并没有得到提升。而国内零售业的配送物流自动化系统并不成熟,使得这一块的成本依然无法减少。
简而言之,无人零售减少的成本有限,增加的成本不少,整体来看依然是成本高企。
其三,国人自觉性欠缺。
没有人看管的无人店,对顾客的素质要求就非常高。
然而,国人在这一点上,依然是有所欠缺。
有媒体报道过,夏天缤果盒子店内聚集了许多顾客,不购物只吹空调,呆很长时间,导致想买东西的人进不去。
最为考验人性的是无人货架,把一个放满商品的开放货架立在办公楼,让顾客全凭自觉自助取东西付费。这种情况下,商品盗损率是不可控制且无法追究的。
可以想见,有多少无人货架被贪小便宜的人一扫而空。
03、无人零售能否走出困境?
无人零售的困境根源,行业内已经有所意识。
比如专注于消费和零售领域,曾投资过周黑鸭、百果园、奈雪的茶的天图资本,对于无人零售就一直在谨慎观望。
在天图资本创始人看来,无人便利店虽然对消费体验有所改善,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真正的无人零售,需要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支持,而不只是无人售卖。而目前,没有风险投资会支持这么多投入。
因此,无人零售在短期内无法扭转目前困境。
撇开国内,即便是亚马逊的无人零售店,也仅仅在初步阶段。
最初,亚马逊在美国不计成本打造出第一家Amazon Go,随后逐渐拓展到4家门店。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亚马逊的无人零售店依然无法规模化铺开。
其实,在技术问题上,相关进步是非常缓慢的,需要全行业的共识以及投入,不能急于一时。
然而,对于无人零售的本质,行业参与者应该有深入的思考。
无人零售的对象还是普通消费者,那么消费者关心什么呢?
无非两样。一是用低价买到好商品,二是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从这个角度出发,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模式创新或者技术进步,就应该融合到无人零售里去。
只有如此,无人零售才可能破局重生,走出困境。
04、结语
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壮大之前,都要经过多次波折。
在商业领域,一个趋势的延续,也充满了危机和不确定性。
从远景来看,无人零售是一副必然实现的蓝图,但目前仍然需要脚踏实地的长期蛮伏。
强如阿里和腾讯,目前在无人零售也只是试一下水。
阿里的首家无人超市,仅仅是一家在淘宝造物节上存在了四天的快闪店,随后在线下彻底消失。再看腾讯无人店,要么是开在园区的公司内部店,要么也是快闪店。
巨头如此,那些创业公司,就更应该小心谨慎了。
只有这样,当技术成熟,行业逐渐回暖,才会有机会重生。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