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今天非常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但Jawbone 连「明天晚上」都没挺到。就在一个星期前,曾估值30 亿美元的可穿戴装置公司Jawbone,迫于经济压力,进入清算程序。Jawbone CEO Hos人工智能n Rahman 则成立一家叫Jawbone Health Hub 的新公司,主营健康相关硬件装置和软件服务,许多原来Jawbone 的员工也加入这家新公司。
有人说,Jawbone 的失败,是因为可穿戴装置业本身是鸡肋,即便是这领域最明星的产品Apple Watch 也不得不面对销售低迷的问题。果真如此吗?看看以下几组数据。
根据Statista 的数据显示,2017~2020 年期间,可穿戴装置出货量呈增长,下图蓝色部分表示的手环装置单位出货量也持续增长。但由于其他类别可穿戴装置的出现,其占所有可穿戴装置的比例略有下降。到2018 年,可穿戴手环装置将达1.15 亿出货量。
▲ Statista 对可穿戴装置的市场预测。
根据CCSinsight 数据显示,到2019年,可穿戴装置市场总额将达到250亿美元。到2019年,以智能手环为主的健康追踪装置,将继续出任可穿戴装置的大头。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 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可穿戴装置产业估价值为220亿美元,2023年将会升到97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1%。可穿戴装置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市场,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先进装置的需求不断增长、物联网连线装置的需求不断增长、连线技术越来越方便,还有可穿戴装置的创新度也在增长。IDC也曾预测,到2021年,可穿戴装置的市场价值将会翻倍,今年智能手环的销售量也会达到4,760万个,到2021年,这个数字会达到5,220万。这些数据都表明,可穿戴装置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Jawbone的离去,不过是战略上的种种失误。Fitbit、小米都已盈利,智能手表也受消费者欢迎。且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可穿戴装置还会有新成员。
可穿戴装置不是当红吗?在这个当口,曾经是智能手环领跑者的Jawbone,怎么会落得清算下场呢?
这是一个盲目追逐风口的故事
如果你了解Jawbone 转型可穿戴装置的历史,或许你会感慨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Jawbone 成立于1999 年,一开始就是一家致力于有设计感的公司。2004 年,Jawbone 顶级设计师Yves Behar 设计的蓝牙耳机使Jawbone 慢慢走向盈利。之后Jawbone 还推出时尚的便携蓝牙音响Jambox,Jambox 一度成为苹果专卖店音响类销售冠军,称为「美国人最喜欢的蓝牙音响」。
如果Jawbone 继续打磨最成功的产品智能音响,说不定今天还能借现在火热的智能语音助理再爆红一次。然而在2011 年,可穿戴正值风口浪尖时,或许是觉得音响和耳机太没有「想像力」,Jawbone 决定转型可穿戴装置,推出了智能手环。有了前两次成功的经验,Jawbone 的手环产品自然也是满满的设计感,成功拿到大笔融资,但是这次Jawbone 没有押对筹码。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 黄汪告诉,「Jawbone 的设计过度追求时尚感,当时技术和硬件制程还不成熟,无法部撑他这么做。这是典型把概念产品拿去量产的问题。这跟Jawbone 的CEO 决策错误很有关系。」
的确,Jawbone 有好的外观设计,但不利于产品生产。Jawbone 采用整体柔性电路板包胶,虽然外观秀气,但导致良品率低,维修成本高,被消费者戏谑为「3 月死」。而竞争对手Fitbit 和小米手环采用的分体式设计更顺应时代。
先天不足,后天不够努力
再回到当初细看,可以发现,Jawbone 并不是做智能产品出身,也没有够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Jawbone 的两位创始人Hos人工智能n Rehman 和Alexander Asseily 是都是史丹佛大学机械工程毕业,一开始,Jawbone 主要做一些与国防相关的专案,例如研发降噪耳机。CTO Michael Luna并无学术背景,在加入Jawbone 之前主要在行动网络服务、通讯公司工作。Jawbone 的产品负责人Travis Bogard 是工程师出身,做过销售总监。从Travis 的Linkedin 帐户也可看到,在Jawbone,Travis「主导了手环的产品路线图、制定市场、产品、用户服务与商业拓展策略」,这些策略虽然帮助Jawbone 获得投资人认可,但Travis 硬件产品领导经验的缺乏,消费者并不认可他主导的产品策略。
智能手环的市场上,Jawbone 在人才并没有布好局。虽然Jawbone 尝试过微调,例如聘请LinkedIn 数据科学家Monica Rogati 担任副总裁,收购Massive Health、设计公司Visere、生产健康监测臂环的BodyMedia 等,但从产品上看,这些微调并没有什么作用。
咎由自取,痛失良机
Jawbone 要后悔的,不只在产品定位和人才。第一代产品召回后,2013 年Jawbone 才宣布推出Up24。2014 年推出UP move,除了钮扣式设计,续航较久外,没有什么新功能。2015 年先后宣布UP2、UP3、UP4 3 款产品,UP2 是UP24 的进阶版,但只是外观多一些选择。除了部援美国运通卡的电子部付功能,UP3 和UP4 几乎没有区别,UP3 还跳票5 个月。2016 年中,Jawbone 已停产智能手环装置。这一切,都说明Jawbone 的管理能力之差。对此,黄汪表示:「Jawbone 供应链能力薄弱,成本控制能力极差,产品更新速度慢,这是矽谷智能硬件公司的通病,但Jawbone 这方面做得特别差,比Fitbit 还差。最终就是产品竞争力差。」同时,Jawbone 产品品质和公司信誉都给消费者信心带来了损害。
Jawbone 在产品定价给自己挖了个洞。竞争对手Fitbit 对应的每款产品,都比Jawbone 要便宜几十美元。在产品类别上,Fitbit 也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甚至推出智能手表。在功能上,Jawbone 也不敌竞争对手。虽然Jawbone UP3 增加心率测量功能,但无法即时监测,准确率较低。根据一些测评,Fitbit 和小米手环都能监测即时心率,准确度也比较高。Jawbone 一没价格优势,二没有比别人优秀的功能,只能让消费者转向竞争对手。
根据Mobihealthnews 报导,2013~2014年Fitbit的销量占健康追踪器总销量的68%,Jawbone只占19%。到了2015年,根据BusinessWire的数据,Jawbone在可穿戴装置市场上已归入少得可怜的「其他」,市占率已被其他公司夺走。如果Jawbone在第一代产品召回后能认真研究用户需求,重新定位、认真打磨产品,也不会失去第一名宝座,眼睁睁看着对手抢占市场。
▲ 2015 年可穿戴装置市场各公司市占率。
醉心融资,膨胀破裂
智能手环公司里,Jawbone应该是最不缺钱的一家,CEO Hos人工智能n Rahman总能凭自己的人脉筹得大量资金。即使2016年Jawbone日落西山时,他也从科威特投资局手上筹得1.65亿美元。Jawbone也不乏顶级机构的投资。红杉(Sequoia)、Andreessen Horowitz、Khosla Ventures和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还有主权财富基金等都曾投资过Jawbone。前前后后,Jawbone获得总共9.51亿美元投资。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