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4月29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曹立平表示,下一阶段重点是督促指导各地全面完成无人机航测任务,也就是第一级排查工作。这个任务相当繁重,其中长江、九条主要支流及太湖涉及约两万四千公里岸线,渤海大概涉及三千六百公里航线,加起来近两万八千公里,要全面进行无人机航测。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曹立平说,接下来还要组织人工徒步排查,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两个口子”的排查任务。
“有口皆查”
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这“两个口子”的排查整治工作是打好长江保护修复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当头炮”、“牛鼻子”。具体来说,主要是完成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等四项任务。
“目前,排查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按照既有部署正开展相关工作。这在整个长江保护修复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曹立平介绍说,这次排查与以往排查工作最大的不同是:只要是向长江、渤海排污的“口子”,都要应查尽查。
经济观察网记者注意到,以前生态环境部重点关注是规模以上的排污口,而这次是坚持“有口皆查”。也就是说,只要有水流的“口子”就要查。此外,这次排查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
曹立平介绍,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前段时间,我们在江苏泰州、重庆渝北区(以及两江新区嘉陵江段)和河北唐山黑沿子镇开展了试点排查和实验性排查工作。”
从试点情况看,入河(海)排污口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分布广;三是隐蔽性强。
“排查的排污口与以往地方掌握的数据差距很大,应该说是一个数量级到两个数量级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此次采取的是全口径排查,认定的标准与以前完全不一样。”曹立平告诉记者,沿江沿海地区既有工业园区、化工企业、港口码头,也有城镇小区、农田村庄、施工工地,排污口形态各异,有的无正规排水管道,有的埋在垃圾堆里,有一些污水直排沿河。
不仅如此,这次排查发现不少“非典型”排污口,隐蔽性很强。有的排口藏在草丛里、桥梁下,很难发现。比如,试点排查中通过无人机飞行,发现了一些排口,三级排查用无人船声呐技术、无人机红外探测,又发现了一些水下“口子”,其中有一个排污口,当地都不知道何时建的。
“三级排查”
曹立平表示,此次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采用的是“三级排查”方式:第一级排查用无人机,排查疑似排污口;第二级排查是组织人工现场核查,对各类排污口逐一排查,登记确认;第三级排查是对疑难问题和隐蔽盲区进行重点攻坚,查漏补缺,全面建立排污口名录。
他告诉记者,第一级无人机飞行,在渤海地区,准确率大概70%以上;在长江特别是上游地区,准确率大概是50%左右。所以就需要人工一步一步丈量,深入排查,这非常必要。
“这是个 ‘笨办法’,但把它放在整个长江保护修复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去看,就是个好办法、巧办法,因为这是项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把排污口排查清楚了,把陆上污染搞清楚了,下一步环境整治就会有的放矢。”曹立平说,从“面”上看,我们主要抓排查整治标准规范,推动形成一整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程序方法和工作模式。
他介绍,目前一批技术规范已陆续出台,支撑整体工作的排查APP系统已开发完成,并在实际排查中启用。无人机航测技术规范已印发,资料整合技术指南,现场排查工作要点、排污口监测工作指南等规范也在加紧制定。此次排查整治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前是把规范要求全部制定好才开始,这次是先通过试点制定规范,指导全面工作。
此前,生态环境部召开了渤海入海、长江入河排污口工作启动会,“两个口子”涉及15个省(市)、76个城市具体实施方案都已明确,细化了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和经费安排,全面铺开了排查工作。
曹立平称,烟台、大连等城市无人机航测工作即将开展。在排污口排查中,相关整治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比如,重庆市先行先试,在排查过程中,同步开展打击偷排偷放专项行动,对发现的偷排口,立行立改,取得了很好效果。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