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无人机暗藏了什么秘密
七十周年国庆阅兵仪式虽然已经过去了数天,但这场盛大的阅兵式给世界所带来的震撼却远没有平息,此次国庆阅兵式,在很多方面都创下了记录,它所展示的多种新型武器更是可以让人反复咀嚼。
除了最后受阅的战略武器方队以外,最神秘的莫过于两款大型无人机了,它们一种走高空高速路线,另一种则是当下最流行的全隐身设计,当然不管哪种路线,最后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完成任务,不被击落”。
本次阅兵中无人作战装备分为三个方队,装备主题分别对应侦察、打击和电子作战,而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第一方队的高空高速无人机和第二方队的隐身无人机。
战机不被击落,是各国航空兵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目前来看,要想保证战机的突防效率和生存能力,最佳途径有三种,分别是:高空高速、隐身和电子战压制,如果具体到某个单一机型,那只有高空高速和隐身最实用。
▲高空高速无人机
出现在第一方队的大型无人机,官方解说词是高空高速无人机,这一点从外形来看也很容易辨别,小展弦比无尾三角翼布局,仅有两翼翼尖的倾斜小翼面充当横向安定面,这些设计特点无一不在显示其高速飞行的特点,还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隐身需要。
当然隐身并不是其设计重点。其实这款名为“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机,早在2018年就已经通过卫星照片曝光,这次阅兵终于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它的真容,揣摩一些设计细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有传闻说无侦-8可能是高超音速无人机,但从官方解说词以及翼梢小翼设计来看,显然这只是一种典型的“高空高速”无人机,简单的操纵舵面也显示其机动性一般,并无执行复杂飞行任务的能力。
高空高速飞行器设计早在50年代就开始流行,并在60-70年代进入高潮阶段,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空高速战机乃至无人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SR-71“黑鸟”侦察机和D-21无人机。
▲米格25、SR-71都是冷战
时代的黑科技结晶了
理论上只要飞行器飞的够高够快,就能超出截击机和防空导弹的飞行包线,从而避免被击落,这个高空高速的门槛在80年代以前是3马赫高速和30000米高空,也就是著名的“双三”指标。即便相关理论和技术突破的并不晚,但实际上满足双三标准并且批量服役的军用飞机目前依然只有SR-71和米格-25,其中SR-71成本高昂且事故率较高,在冷战末期就退出现役,而米格-25最后被自动化水平更高,但速度和飞行高度更低的米格-31取代。
▲为了在双三的情况工作,SR-71飞行员
要使用和宇航服相似的工作服
从80年代末开始,由于侦察卫星技术水平的提高,低轨卫星侦察手段逐渐代替了航空侦察,专用的侦察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但对于大国来说,很多细分领域只要有必要,就会保持相关能力,侦察机亦是如此。
▲美国侦察卫星拍下的地表影像
相比卫星,航空侦察在细节和时效性上依然有不少优势。美国迄今为止都依然维持着U-2机队,持续保持对防空能力薄弱的国家进行航空侦察,俄罗斯的图-22系列也有侦察型号仍在服役,而我国目前只有歼-8FZ这一种有人战术侦察机,航程和飞行能力都有所不足,这也就促成了无侦-8这种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的出现。
▲8爷作为一款老兵,至今还坚守在岗位上
只是在今后的阅兵仪式上见不到了
出现在阅兵式上的无侦-8共有两架,从机身标识、机号以及疑似烧蚀和修补的痕迹来看,这两架无侦-8应该都是参加过飞行任务的现役机。
▲背部疑似有使用维修过的痕迹
和传统的高空高速侦察机不同,无侦-8机身并无任何开口,这也意味着该机并未采用涡喷或者涡扇发动机(这两种发动机都需要开进气口,吸入大量新鲜空气才能工作)。而是特立独行的采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
▲涡喷或者涡扇发动机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
前部进气,燃烧后向后喷出,产生推力
▲全机上下没有发现进气道开口
火箭发动机相比航空发动机的优点是启动速度快,推比大,体积小,推力不受高度和速度的限制;缺点同样很明显,由于要自带助燃剂,火箭发动机的续航能力远不如航空发动机。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动力模式,应该是为了避开大推力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制难点,要想研制一款可靠性、寿命以及性能都很优秀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显然难度不小,我国在该领域还停留在导弹使用的一次性发动机上,距离无人机实用化还有较远的距离。
那么火箭发动机的续航缺陷如何来弥补呢?很简单,利用空中平台进行投掷,用飞机提供初始高度和速度,这样无人机就能省下起飞阶段要消耗的大量燃料了。
阅兵现场的无侦-8脊背上也能看到两个很明显的吊环,显然是由其他平台吊挂投放使用的。再联系到此次公开露面的轰-6N机腹巨大的保型挂点,似乎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按照美国D-21高速无人机的发射方式来类推,无侦-8由轰-6某型轰炸机挂载起飞,飞行至预定高速和速度时投放,随后无侦-8火箭发动机点火开始加速并爬升到X万米(有国外媒体推测在4万米以上)高空转入平飞巡航阶段。进入任务区后,利用高空高速的特性反复穿越并获取目标信息,完成拍摄后通过机载卫星通讯天线上传数据,任务完成后返航。
▲挂载在B52轰炸机机翼下的D-21无人机
和传统的空射无人机不同的是,无侦-8拥有自动航路规划和自主导航能力,并且设置了起落架,拥有自主返航的能力,避免了回收困难或者无法回收的尴尬,提高了效费比。理论上目标只要在轰-6飞行半径内,无侦-8都可以覆盖,相当于发射超音速远程导弹一样方便。
相比无侦-8,位于第二方队的攻击-11的“画风”就要熟悉的多,毕竟飞翼布局是时下隐身无人机的设计方向,目前美国、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都在研制大中型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机。
▲阵风与神经元
“攻击-11”这个名字是首次公开,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陌生,但其实它的前身“利剑”无人机早在2013年就已经曝光,网上还流传着“利剑”当年滑跑和首飞的照片。参加阅兵式的攻击-11和“利剑”存在不少差别,首先是取消了机首的空速管,整机涂装由黑色转为空优灰,两翼还刷上了低可识别度的“八一军徽”。
▲当年的“利剑”
其尾部的喷管还是外露的
“攻击-11”最大的变化就是尾喷管进行了全面修改,原本外露的“RD-93”(俄罗斯制喷气发动机)加力喷管被取消,尾喷口进行了隐身修型,发动机已经完全不可见,甚至还增加了一个尾椎,用来遮挡尾喷口的高温燃气,减少被下方红外探测器发现的可能。
由于不追求高速飞行能力,亚音速飞行的攻击-11展弦比(机翼的翼展平方与机翼翼面积的比值)远大于无侦-8,因此在隐身设计上更加细致,这与其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特性有关。作为攻击机,其主要活动空域在万米以下的中低空,这个高度很容易遭受防空导弹和战术飞机的拦截,因此机体的雷达反射面积要重点控制,该机也是我国空军已经公开的现役战术飞机中,隐身能力最好的机型,未来有望成为强-5的替代者之一。
▲躲避敌人防空导弹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被发现
很多网友习惯性会将我国武器与美国的同类型武器进行比较,因此“攻击-11”和“X-47B”就被拿出来反复对比,但必须说明的是,“X-47B”是一款舰载攻击机,其设计特性和陆基无人机有较大差距,而且其吨位也远大于“攻击-11”。
▲降落在美国航母上的X47b
与“攻击-11”最为接近的国外型号,其实是法国的“神经元”和英国的“雷神”,而两者目前也在验证试飞状态,法国和英国希望他们的隐身无人机具备伴随有人战斗机进行空战/对地攻击作战的能力,未来攻击-11
很可能也会具备类似的能力,与我国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组成编队投入作战。
▲台风与雷神
由于这次阅兵展示的“攻击-11”无人机除了起落架、尾喷口以外,其他细节都不清晰,特别是机载传感器和弹舱基本看不到,所以我们很难知道“攻击-11”的具体信息(出于安全和保密的考虑,一些敏感武器会在阅兵中展示模型)。
此次以“无侦-8”和“攻击-11”为代表,我国展示了大量的无人作战装备,这不但显示了我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深厚功底还显示了我国对无人技术作战装备的重视,虽然在部分技术上与美国还存在差距,但在大致技术层次和实用化进度上已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是绝对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成就。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