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背景
据相关报告统计,我国10~50亩的种植户有3000万户,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到400万户,另外还有200万左右的合作社和大型农场基地 。而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种植者不断减少,那么农业产能和效率的提高就成为了必然的需求。相应的,就催生了一系列智能化农事服务和农机设备的出现,未来,对效率的需求还将继续提高,更多无人的应用场景以及突破日出日落的种植方法也会成为农业需求的主要方向。
当下,人工智能、无人机、大数据、遥感等高精尖技术开始在农业领域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农民群体的自身特点,他们很难直接应用这些技术,且技术较为昂贵的生产成本也制约了其在农业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契机
不久前,以“创新引领,智慧先行”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国内外400多家智慧农业领域知名企业参展以及35000人次专业观众观展。记者通过走访企业,以期对中国农业现状以及未来出路有更多的了解。
在走访过程中北京麦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飞”)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据了解,麦飞是一家聚焦视觉光谱技术的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商,分为科技、农业、空间三大板块,分别对应于技术研发、业务拓展与基础大数据业务。
据了解,麦飞联合创始人兼CEO宫华泽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应用技术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起草团队成员,参与制定国家遥感数据产品产业化标准。另外,联合创始人兼CTO刘龙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联合创始人兼COO陈祺是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科学硕士,创业前一直在阿里巴巴从事AI大数据云相关产品运营工作。
是什么促使这些本该在实验室钻研的科学家们和技术大牛们一头扎进农业的”苦逼“中呢?
借机,无人机网邀请到麦飞联合创始人兼CEO宫华泽来谈一谈最近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技术服务农业的相关痛点。
中国农业的转折点 挑战大机遇更大
据宫总介绍,目前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生产、销售和消费的综合博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人口流动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交通出行方式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同时,城市生活方式的下沉使得村民的职业选择多样化,从而导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例如,如果原来每个农民的可耕种土地面积为10亩,随着种植者数量的减少,现在每个农民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可能已经变为50亩,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土地适度集约化。
人口的流动使得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进而改变了农业需求的主要方向。农业发展方向也从对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的需求转为对生产效率的需求。更高效智能的农机设备和服务迫切需要,
2.国家政策变革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至今已有18年,这意味着中国农业在经历了15年的保护期之后,3年的过渡期也即将结束,之后,农产品进口关税将进一步下降,中国农产品将直面国外同类优质产品的竞争。
除此之外,2018年土地确权全部结束,会使得2019-2020年土地流转激增,土地会出现政策性集约化。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人力的减少使得规模化种植成为必然选择。
不仅如此,2019年国家提出“质量兴农”,随着国家开始设立质量和标准体系,农作物的质量成为了新的门槛,这将催生相应的高品质农业服务行业,今后“农业不再只是种地,而是怎么把地种好,怎么种出好作物”。
3.生活理念变化
如果将整个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划分为生产、销售和消费。随着电商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已经被打通,而国家政策的影响力也开始更多地侧重于生产环节,最重要的核心影响力实质上来自于消费者。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在农产品消费中更注重健康绿色的理念,既要强调绿色无公害的“土特产”、“自家种”,又要保证产量,那么对更高效科学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提出了诉求。
4.中国农业的特殊性
种植业发展的阶段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传统种植-机械化种植-数据化种植-智慧化种植。主要发达国家都已经经历了由传统种植到机械化种植再到数据化种植的大变革,相比之下,中国农业仍处在传统向机械化种植的过渡期,其中,在收和种这两个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机械化手段的渗透率却依然较低,数字化则更不常见。
我认为,在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会按部就班的经历如发达国家一样的革新过程,反而极有可能一次性地把机械化和数字化阶段全迈过去,并在数字化阶段追平世界农业现代化国家水平,随即在智慧化发展阶段开始新的角逐。
5G普及后,高带宽,低延迟的特点会促使更多智能化算法迅速下沉至农业生产环节,数据采集的形式将发生巨大改变,智慧化农业的竞争也将开启新纪元。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真正意义地科技贯穿民生。
技术落地农业 第一步是帮助农民省钱
“在中国的农村跑市场,千万不要推增量,一定要推存量;不要给农民卖增加售价的服务,要卖优化成本的服务。”在这样的建议下,麦飞作为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以农业服务业务板块作为切入点下沉技术,解决农民的实际痛点。
麦飞科技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维度的视觉光谱技术,辅助天空地一体化的多维度数据整合算法集,配合无人机飞行平台组成的遥感无人机监测智能终端,精准监测农田作物长势及病虫害信息,实时生成作物长势及病虫害多维农情监测图。
麦飞基于多维农情监测图、农田/气象/土壤数据及作物病理药理模型,结合区域性用药习惯与渠道商筛选,精准确定植保所需的农药种类及使用量。然后麦飞通过自建的飞防植保团队,使用无人机对农田进行精准喷洒。
传统的农业病虫害防治采用整田喷洒的模式,从而导致农药成本在整个植保过程中占比较大。而麦飞提供包括病虫害监测、精准施药的整套打包服务,收费标准大幅低于农户一季自己购买农药并雇人打药的成本。不过麦飞可以在达到同样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将农药用量直接降低50%以上,提高农产品品质与价值转换效率。
目前麦飞以”麦飞农业“作为其下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湖北、江苏、辽宁、安徽属于麦飞的核心自营区域,拥有完整的人员编制,下设市场部、农药部、运营部与作业部。据了解2018年,麦飞全国业务服务覆盖已超过33个市区县,142个乡镇、435个自然村。以湖北、辽宁、江苏、安徽为中心的变量施药服务面积超过200万亩。老客户复购率80%。
另外,由于“麦视监测系统”从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展示等各个层面,在软硬件方面进行了创新,能够极大降低了系统成本。相比于国外同类系统,麦飞显得更经济实惠,这也为麦飞后面拓展与第三方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数据服务农业 让农民更省心
目前麦飞的农业技术服务面向8亿亩水稻、小麦农田,提供具有成本优势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为了能让更多的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且服务更多的农作物品种,麦飞还在积极研发和探索新技术应用。在未来,诸如生物电磁波信号的采集与识别、遥感智能感知算法、植物泛情绪化信息推算等共性技术以及更多更前沿的技术课题都有可能在农业场景中实现。伴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麦飞农业技术下沉到农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拓展,由此产生源源不断的经营性数据、生产性数据、种植背景数据、空间监测数据等基础性大数据为农田建立了个性化的档案。原本”深藏“在农民、农场主、农业技术人员脑海中的农业经验转化成数字化的农业基础数据,进一步解放了农田经营者。农民再也不用操碎了心守着农田看天吃饭,“人田分离”的智慧农业模式也将开启。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