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中国机器人产业和国际差距有多大?似乎不太好说。
但有差距却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全球主要机器人厂商中国一家都没有。提到中国技术的劣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缺乏核心技术。而机器人也不例外。
提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不足,即使一个外行人也能想到很多地方,比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链不够完善,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力。似乎很多行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都可以套用。
中国机器人产业真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
优势
首先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22.5万台,其中亚洲贡献超过一半,约14万台,而中国又几乎吃掉了亚洲一半的销量,达5.6万台。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多,比如人口红利消失,每年减少300万到500的劳动人口;其次,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很多代工厂都搬到了东南亚国家可见一斑。很多行业招工难,尤其是80、90后,不愿意再从事脏累或者重复性强的工作。还有个原因,从国家战略上讲,中国要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实现工业4.0.
除了市场大环境,中国机器人产业还有很多优势。比如,价格优势,功能差不多的机器人,国内价格相比国外要相差近一半。再比如,服务。中国制造企业用中国本土的机器人可以及时得到服务,但国外的就要费一番周折了。
还有个优势,其实算是机遇。今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也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
缺口
中国机器人销量虽然已经名列前茅,但还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普及率还相当低,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10000名工人对应约30台机器人,而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一领域的数字分别是152台、282台、323台和437台,与差距最小的美国还有5倍。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一句话说,中国的制造业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机器人。无论是更换或新上机器人产线,都要付出极大的成本。
政府也有所表态,到2020年,要将机器人普及率达到10000人对应100台机器人。听了之后,当然很振奋人心。
可问题是中国的机器人现状真的不容乐观。
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有四个:控制器、伺服马达、减速器和编码器。控制器约占机器人成本的10%,但80%是外资品牌。伺服马达占总成本的25%,70%是外资,主要是安川、松下、山洋等日系品牌,国产伺服只能用于低端机器人。
减速器占机器人成本的38%,10%是外资品牌。编码器的外资品牌比率竟高达90%。主要是TAMAGAWA和Heidenhain。
如何弯道超车:拿来主义
北京邮电大学的刘伟教授认为中国机器人弯道超车的机会在软件和算法上,那硬件怎么办。Nikon亚洲地区营业代表田口洋——我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目前最好的方式是“拿来主义”。
田口洋举例称,就从编码器来说的话,日系厂家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优异的商品,这些产品明天就能马上导入进去,这样势必对机器人的完成度和可靠性的提高提供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中国,并不像日系大公司那样流行垂直统合的开发,而是比较流行水平分工作业的良好传统。因为如果从一开始进行电机、编码器的开发的话,是相当话时间和成本的,如果是在日本拥有丰富实绩的尼康编码器,加上中国水平分工作业的文化,这里的课题应该马上就能得到解决了。
山洋电气的技术经理星慎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认为,就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我们的起点比前面几个国家比如欧美、日本发展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他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现在平台比之前要好了很多,人家走过的弯路,我们可能从门外汉,在别人的指引下一步跨进了门类,自己怎么发展?要靠现在属于初级阶段向国外不断学习当中,在座的各位看到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人像识别等等方面,我们这些方面都不落后,现在已经跟国外几乎同步进行了,我们的市场非常大,我们技术的进步省却了当中了起步阶段,一个是大,第二我们发展很快,后发的优势我们会渐渐地接近,甚至在某一些方面不断超越。
科通芯城的姚国庆说的更直接,他认为我们要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推广本土机器人的应用。其次,把新技术和新产品介绍给本土机器人企业,帮助他们产品升级换代。
然后,说服原厂开发或引进质优价廉的器件,帮助本土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超车的另一个途径:完善产业生态圈
其实,仅仅奉行拿来主义还不够。因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圈不完善。
借用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的话说,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从全球视野重新架构,驾驭全球优势资源。
所以,发展机器人产业不能单靠政策,或依靠龙头企业带动,要建立机器人产业应用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硬蛋副总裁刘宏蛟表示,正是基于这个思路,硬蛋在积极打造生态圈,包括机器人领域。除了自身资源和硬蛋平台上的3000+个项目和300万粉丝,硬蛋除了能提供核心元器件,还有与百度、微软、微信等展开了合作,提供互联网渠道和服务,用开放的生态圈来服务创业者,换句话说搭建桥梁,把国际领先美日新技术和中国机器人创业企业相连。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