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环球网智能综合报道】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以高科技元素惊艳全场。24台智能移动机器人搭载“冰屏”与26名轮滑舞蹈演员配合默契,展现出了一个科技实力强大的中国形象,不仅为全球观众奉献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更是把2020相约北京的理念传达给整个世界。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这24台智能移动机器人由中国最大机器人生产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机器人不仅要完成自身16套动作编排,还要与演员、地面投影进行联动表演,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多个突破创新。
表演中,机器人要做非常复杂而有艺术特点的动作,包括行进中的旋转和扭曲,最大的难题是运动姿态的多样性和与演员表演、演出音乐、地面投影、场地灯光等的高度统一。它们需要完整地呈现出舞美创意,需要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一边旋转,一边画出完美的弧形,而且还需多台协调。
新松移动机器人BG工程师贾阔与现场指挥
“演出不允许有一丝一毫误差,哪怕其中的一台机器人有一秒的延迟或动作偏差,都将导致整个演出的失败。”项目负责人张雷介绍。
如此大规模、高水准的演出,面临的是困难重重的状况:
首先是机器人的“眼睛”——激光导航系统面临严苛的应用条件:机器人距离舞台周围的环境参照直线距离近百米,演出场地人流多,稍有偏差,机器人可能就迷失了方向。如何让机器人看得见,看得准?新松的移动机器人团队为此专门研制了全新的导航控制算法,确保所有移动机器人在演员移动频繁、场地光照复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精准定位和运动。
其次,由于闭幕式现场有部分国家政要的出席,屏蔽了绝大部门的无线网频段,其中包含机器人通常使用若干频段,机器人之间的通讯问题就成了另一大难题,无法互相通讯就没有办法保持协同运动。技术人员不得不寻找替换的解决方案,升级机器人的通讯系统,确保所有机器人可以正常接收指令。
室外演出的移动机器人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更加复杂的自然环境。冬奥会闭幕式期间恰逢平昌地区大风降温天气,加上活动场地并非水平状态,这些都给机器人的正常运行添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避免机器人“感冒”,他们增大电池容量,所有电控部件几乎都进行了加温处理。
新松移动机器人BG总裁张雷,移动机器人BG总工程师刘俏与总导演张艺谋
其实,最初的“北京8分钟表演”创意中并没有机器人的参与。半年前,张艺谋导演团队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新松公司了解情况,随后确定了由新松移动机器人参与平昌冬奥会表演的全新方案。从项目规划到与机器人配合演练只有不到4个月的研发生产周期。从技术攻关到第一台原型机下线,再到全部演出设备联动,时间显得额外宝贵。
新松机器人研发团队
“时间紧,任务重,机器人和演员合练一开始并不合拍。我们只能一边排练、一边调试,反复修正算法。”
无数个不眠之夜,年轻的新松技术研发团队从项目规划到技术研发,从技术攻关到第一台原型机下线,再到全部演出设备联调,圆满完成了“北京八分钟”的“人工智能”精采亮相。张雷说。能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完成这么多的技术突破,除了团队的创造力和责任感,更多的是为国争光的这一无上荣誉的激励。”
“没想到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技术突破。”演出成功,张雷难抑激动心情。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