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5-12-29 09:51:00 热度:

蒋纯:人工智能扮演着人类记者的“外脑”角色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访谈嘉宾:蒋纯,浙报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CEO

  记者:浙报集团目前是否涉及人工智能范畴的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关注点有哪些?

  蒋纯:先说个情况,一些技术名词,现在被滥用的厉害。比如“大数据”一词,有些公司或者单位拿着几十GB级别的数据就说是大数据,这其实谈不上是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一些概念,也在被泛化。还有最近媒体圈比较热闹的机器人写作,目前实际上还处在“数据挖掘”阶段,而非真正的人工智能。

  所以,回到你问的问题,严格按照学术意义上的术语来说,应该是浙报集团有没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做一些应用研发?实际上是有的,浙报集团综合几年来的经验和资源,制订了“媒立方——融媒体传播服务平台”的规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内容数据仓库、用户数据仓库、新媒体云服务平台。

  而和所谓人工智能相关的,是内容数据仓库,或者说是“内容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内容进行语义识别、分词识别,尽量做到让机器(程序)理解内容,再通过挖掘技术汲取内容要点。目前主要包括几个部分:

  一是新闻和舆情热点自动化分析系统,挖掘展现近期周边新闻和舆情热点及热点预警、新闻事件提示,为记者选题、编前会等工作提供支持。二是适应于新媒体的采编系统。提供内容数据挖掘为基础的采访背景知识库支撑,支撑半自动化的计算机辅助写稿。三是稿件的影响力评估系统,充分利用集团这几年在社会化传播形势下舆论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构建新媒体影响力评估模型,对稿件的影响力和传播质量、针对特定新闻事件的社会化舆情反馈及舆论引导效果作客观数据的研判,以便在新媒体形势下形成新闻传播方面的闭环。

  关于机器写作,其实没有那么神秘,目前也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主要还是内容数据挖掘。

浙报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CEO蒋纯

  记者:技术的创新主要会在具体哪些方向发力未来新闻?尤其,包括生物传感技术在内的传感科技,将会给传媒业带来哪些变化?

  蒋纯:我一直提倡媒体单位的技术创新,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拓展技术边界的创新,而应该是一个以技术进步,续支撑推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经营创新的过程。所以,媒体的技术创新不是盲目地追求和开发最新的技术,而是首先要基于对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洞察。

  而技术创新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即提高内容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效率,降低信息沟通和分析的成本。

  包括生物传感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算法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传播情况的监控评估、采编过程中的智能化、人机结合交互都变的不仅可能,而且重要。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