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汕头智库
范旭是中组部第十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的获得者,也是省首批“扬帆计划”急需紧缺人才项目的获得者。
博士毕业后,范旭受聘于丹麦科技大学,在国外生活整整12年的他,最后在2012年选择落户汕头,并进入汕头大学工学院工作,目前负责运营广东省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近日,记者在实验室里见到了范旭教授。多次获人才项目奖的他,对于目前汕头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情况怎么看?对汕头如何“招才引智”又有什么建议呢?南方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汕头是一个适合做研究的地方”
南方日报:2012年回国时,您为何选择来到汕头定居?
范旭:当时,我正寻找回国机会,碰巧就看到汕头大学的招聘,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是比较吸引人的。来到汕头后,就在这里定居了,也在这里结婚生子,目前父母也在汕头这边。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觉得汕头的气候比较适宜居住;作为一个研究者,我认为汕头适合做研究。高科技产业并不是一个必须要依托大城市才能发展的产业,德国的大企业研发总部都在小城市。而汕头大学对项目研究提供了不少支持,包括今天这个机器人实验室,原来是一个锅炉房,后改造成现在的一个实验室用地。
目前汕头依托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合作,相信未来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有助力。
为本地企业做智能机器人专项研究
南方日报:您回国前已经获得丹麦科技和创新局(相当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重要的科研基金,进行包括机电系统设计自动化、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目前您在汕头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如何?
范旭:机器人产业在佛山、东莞都被写入政府一号文件,汕头在这方面的发展仍需要加速度。我在汕头主要服务于本地的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方面进行专项研究,就汕头本地来说,以玩具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开发为主。
从2014年开始,我已经与澄海一家玩具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主要负责电控、传感器方面的研发。像刷卡式编程机器人,就是其中一个研发项目。
当前实验室团队已经开发了三轮智能小车,作为服务机器人的平台使用,也开发了四轮移动平台,作为农业机器人使用。目前,实验室不仅具有移动机器人导航算法研究平台、机械臂控制算法试验平台,还具有完整的板级电子产品设计条件。
从长远来看,我还是希望进行电子方面核心技术开发,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