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导读: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从研发迈向量产的关键拐点。在汽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与人口红利消退的双重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进化为重塑制造业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中国工业巨头们正加速进军这一新赛道。尽管近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等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发展前景表示了担忧,认为其面临技术、成本和商业化等多重挑战,但这一观点主要针对的是初创企业。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从研发迈向量产的关键拐点。在汽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与人口红利消退的双重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进化为重塑制造业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中国工业巨头们正加速进军这一新赛道。
尽管近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等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发展前景表示了担忧,认为其面临技术、成本和商业化等多重挑战,但这一观点主要针对的是初创企业。
从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前景依然被广泛看好。尤其是在包括车企在内的工业巨头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应用,成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4月8日,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与宇树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如今,从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到零部件供应商,再到众多工业巨头,都试图通过自研、合作、投资等方式,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其中,特斯拉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其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其不仅能够在工厂中自主完成搬运和分拣任务,还能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自主避障。这种基于自动驾驶FSD技术的复用降低了研发成本,还加速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紧跟特斯拉的步伐,国内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比亚迪、小鹏汽车、吉利汽车等车企通过自研和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和智能服务中的应用。例如,小鹏汽车的AI人形机器人Iron已经在其广州工厂参与生产实训,未来将重点应用于工厂和门店等场景。比亚迪则通过与优必选的合作,共同开发人形机器人,进一步拓展其在智能终端领域的布局。
汽车零部件方面,绿的谐波、双环传动、三花智控等则专注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绿的谐波和双环传动在谐波减速器领域的技术突破,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提供了重要支持。三花智控的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则在提升机器人动作精度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除了汽车工业,其他领域的跨界者也正在加速布局这一新赛道。作为“苹果供应链”龙头企业,蓝思科技凭借超精密加工技术跨界人形机器人领域,与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合作开发高附加值部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汇川技术,将电机、驱动器等核心产品与人形机器人深度绑定。其自主研发的行星滚柱丝杠寿命达1.8万小时,已配套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成为线性执行器的核心部件。
以下是主要工业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现状:
来源:福布斯中国整理
从工业企业的布局可以看出不少显著的特征和趋势。首先是技术复用,尤其是车企在自动驾驶、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为人形机器人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小鹏汽车的AI算法,都是技术复用的典型例子。
其次是供应链协同。车企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迁移到人形机器人领域,确保了零部件的高效采购和生产。比亚迪、广汽等车企的供应商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布局,提升了供应链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另一方面,工业自动化企业早已在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和零部件上有长期的积累,因而能够实现快速的转向和应用。
最后是智能终端入口。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汽车之后,又一全新的智能终端入口,或将成为工业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极具战略意义。特斯拉的Optimus和小米的CyberOne等人形机器人,都是企业在智能终端领域的创新尝试,同时也可能带火整个产业链,让大量零部件供应商因此收益,使之成为趋之若鹜的行业新阵地。
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广阔前景早已显现。根据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而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市场规模2026年将突破200亿元。
基于此,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进化为重塑制造业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工业巨头们凭借技术复用、供应链协同等优势,正在积极抢占这一全新智能终端入口,以期为企业开辟新的业务增长路径。不可否认,中国企业依托其完善的产业链,在这场智能革命中已率先一步,正在占据有利地位。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