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开始,机器人领域的创业投资就呈现一股热潮,今年机器人创业热还在持续,去年谷歌机器人AlphaGo战胜世界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引发全球关注,让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概念持续风靡。各地政府也纷纷给予大量补贴,比如杭州对符合一定“机器代人”条件的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烟台出台的政策规定,对该市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机器人装备最高补贴100万元等。这些各地的补贴政策也推动大量投机性的中小企业入局套取补贴。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热捧和各地政府补贴、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机器人产业园,园区内高新、孵化、新能源等项目纷纷涌现。过去一年更被称之为“机器人元年”。 全国性的机器人论坛,相关的研讨会与生产企业不胜枚举。
据工信部2016年上半年统计,中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800家。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过去两年,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11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6.4万台,比2015年全年产量增长逾90%。仅用5年时间,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就增长了近3000家。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此前表示,过去两年里,各地出台的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有77项之多。在富士康之外,许多企业已经在谋划“机器换人”。这一切导致机器人投资创业处于热门状态。
中国机器人投资热已经引发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纽约时报》曾经推出《中国搞“机器人革命”,美国能跟上吗?》的报道称,虽然特朗普可以威逼制造商留在美国,但并不能强迫它们雇用很多的人。相反,企业很可能将投资大量机器人,而且还可能是中国制造。
然而美媒并不知道的是,从机器到机器人,中国虽然是投资热,但实际在产业水平上与国际欧美日等巨头企业都还有不小的距离。一个明显的特征在国内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技术上的差距非常明显,当前我国机器人产品面临的问题与手机、VR等产品短板并无二致,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比如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被视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但这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也是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
业内对机器人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分解是,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依赖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设备做集成品。但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由于核心零部件缺失严重,在上游减速器方面,2015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这成为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比如通用型精密零部件,如导轨、伺服电机等也必须依赖进口,而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甚至多数企业90%关键零部件和中高端数控系统均依靠进口。
尽管当前云计算、大数据、语音识别等各方面软件技术条件的成熟,但在硬件方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这一关键难题没有突破,机器人产业就很难有突破性与实质性的发展,而且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可能对企业造成过高的成本却在核心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使得产业发展陷入瓶颈之中。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所以,这也是我国的机器人企业不得不纷纷扎堆产业链下游的重要原因,许多机器人企业与瑞士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和发那科(Fanuc)等国际巨头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与档次 。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