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3-01-02 01:47:04 热度:

从青岛新机场看海信智慧城市建设观:重运营提供场景化服务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环球网智能报道 记者 张阳】在胶东国际机场出租车上车点,乘客能通过一面显示屏清晰的看到排队的人数,车辆的数量以及预估等待的时长,在记者观察的一小段时间里,车辆调度有序,进出顺畅,乘客因为一切信息一目了然,也减少了盲目等待的时间,这让记者对这座现代化智慧机场印象极为深刻。

而这只是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一体化交通智能系统的一角,便捷且智慧化的体验也成为了首次来青岛的旅客对这座海港城市的最初感受。

而为胶东机场陆侧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操刀”的正是坐落于青岛的海信,是的,就是那个以家电制造而闻名的海信。

海信操刀,胶东机场零换乘

今年8月12日,位于青岛胶州的胶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由此,青岛迎来了定位“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设计运行等级为4F最高等级,作为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胶东机场的最大特色在于与高铁、地铁机场站结合建设,实现了航空、轨道、高铁等交通方式的零换乘。

要对这一超大型机场进行陆侧交通高效管理,提升旅客换乘体验,海信给出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的建设思路,结合云脑打造了以机场为主,集空、路、轨三位一体的“全通型零换乘”机场综合交通体系,实现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小时左右覆盖半岛主要城市。

海信网络科技解决方案中心副总经理王栋回忆,为了把这个“家门口”的项目拿下来,海信的工程师们钻进交通枢纽实际业务里,不厌其烦地挖掘客户需求、了解乘客体验,并前往多个国际大型机场实地调研,广泛借鉴业内优秀建设经验,从中探寻出海信在产品设计上的破局之策。机场管理者、旅客、出租车司机都成为了他们调研的对象,很多设计方向正是从这些访谈调研中梳理出来的。

在青岛胶东机场的到达出口,记者注意到一块电子显示屏。乘客所在位置,机场巴士、长途汽车、公交、地铁、高铁等信息一应俱全,来青岛的旅客可以直观看到如何换成才能最方便的前往自己的下一站目的地,然后根据交通引导前往公交站、地铁站从而完成在机场内的无缝换乘。

据海信网络科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全交通换乘信息显示屏幕在胶东国际机场一共配置了四面,分布在旅客换乘的重要节点位置上。“这个屏幕不仅是把所有的换乘信息显示在上面,而是我们跟这些交通方式的运管方进行了信息打通,比如长途汽车,旅客不仅可以看到发车时间,还能看到剩余票量,而且这些信息是随着运管方的信息变更实时更新的。”该工作人员表示。

而在机场陆路交通中占据相当重要比重的出租车方面,海信网络科技不仅和机场方面打造了网约车和普通出租车的综合运力体系,在出租车调度上更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在过去流亭机场的出租车调度主要依赖人工。调度车辆时,固定一次调度20辆,停车场工作人员需要打印一张长纸条给头车司机,司机再把纸条给上客区的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一一核对车牌号,以规范驾驶员排队行为。但转场后客流量增大,蓄车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上客区增大到原来的三倍。如果原始的调度方式不改变,将需要补充大量的人力,还会因为调度不准确产生“积车”“断流”问题。

基于这样的需求,海信提出租车智能化管理的设计。规划工程师史世莲说,“这在行业内无可参考案例,项目组与机场建设指挥部、机场公共交通管理部反复论证,并且到实地反复验证流程规则,利用AI视频分析等技术,省内首次实现了上客区旅客等待人数、蓄车场运力资源等信息实时感知,结合客流预测算法预测将要来临的旅客量,自动生成调度指令,同时联动蓄车场、上客区道闸系统自动放行。借助海信的系统,全程大多调度指令基本可以由系统自动完成,无需过多人工操作,经预测,预计可减少现场车辆调度与维序岗位50%以上。

史世莲补充道,“另外,蓄车场、上客区道闸系统的联动可以解决车辆的插队、抢行和短途车等问题,实现了出租车调度与管理难题的‘双突破’。”

即便有了解决方案,实施起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需要反复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负责工程实施的马前进回忆,“为使系统应用效果真正落地,与机场建设指挥部和使用单位就需求和问题点甚至进行多达十几轮的反复沟通论证,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综合交通指挥中心(HOC)协同保障

在海信技术的支撑之下,胶东机场成为国内首个陆侧综合交通一体化协同管理的智慧机场。

但是,智慧交通只是海信切入智慧城市的一个入口,在海信发展史上,产业结构调整是贯穿海信发展的一条主线。除了家电之外,海信在多个领域成为隐形冠军,以智能交通为例,海信在该领域市场份额连续多年第一,其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进入了147个城市,其中包括39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中的36个。智慧医疗也是海信的重点发力方向。海信在胶东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背后布局的是智慧城市这样一片星辰大海。

其实在机场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记者就注意到海信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也融入了其中,对于进入停车场的市民,可以通过车位检测摄像机相连的指示灯显示的是红色还是绿色快速判断前方是否有空余停车位。而对于离开机场的市民,海信在机场的停车场内布设了2000多个蓝牙信标,市民只需要在在停车场的入口处扫描二维码,通过手机的蓝牙功能与蓝牙信标握手,既可以实现在停车场内的地图导航,快速找到车辆的停放位置。

这样的技术不仅给市民来往机场提供了便利,应用在城市中的大型商超、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会同样适用。

为了实现对机场交通一体化协同管理,引入多种综合交通方式之后,机场内设立了综合交通指挥中心(HOC),海信的技术人员,出租车的调度机构,地铁的运营人员,和青岛市交通委的工作人员都会入驻其中,一旦发生异常天气或者春运等情况下就会协同保障各交通方式的调度,迅速对旅客进行疏散,避免旅客大面积滞留机场。

海信的智慧城市观

关注智慧城市的人,大概对“城市大脑”这个词汇不陌生,这是近年来各个城市在构建智慧城市过程中必定会着力打造的管理核心。因为大脑能够进行决策和指挥城市。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向数字化转型,追求精细化和信息化决策管理,就成为了城市管理中的必然选择,然而城市数据越来越庞大、分布零散,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一个难题:管理人员如何使用这些数据信息以全面把握城市现状、做出正确且重要的管理决策。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的技术提供方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和建设理念,甚至建设理念本身,也在不断升级演进。那么,海信的云脑技术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海信网络科技总裁张四海对记者解释道:“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海信与华为、阿里这样以云为底座提供基础设施的方案不同,海信是位于应用层,着重在基础设施上面直接提供应用,为城市运行提供直接的价值。早期的智慧城市重建设,轻运营,往往投入巨大,但是老百姓对城市的智能化感知并不强,现在智慧城市更加重视运营,为城市居民提供切实的服务。”

张四海说:“不管是给老百姓提供切实的服务,或者是提高政府部门的运营效率,需要不断地场景化积累,不断进行数据治理,这就是对智慧城市的运营,海信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双云脑方案。”

据张四海介绍,一个云脑是,海信城市云脑,针对的是城市运营的场景,海信城市云脑具备亿级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及行业领先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可将城市数据应用效率提升35%以上,为辅助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在庞大数据基础上,海信城市“云脑”具有亿级实体规模智慧城市知识图谱构建能力,相当于是一座城市的“全能管家”,并提供基于语义理解的智能决策。基于城市云脑,政府的复杂决策也可以高效快速完成。如青岛打通第二条海底隧道的决策,依托城市云脑平台,只需一周甚至一天时间就可完成。

另一个云脑是海信云脑,他针对的是家庭生活的场景,海信对所有的家电,基于AI和大数据做家电的能力提升,给老百姓提供家庭生活中场景化的服务能力。

“在云脑系统里海信提供的是通用化的能力,比如说地图能力、大数据能力、视频人工智能的能力、知识图谱的能力、语音语意理解的能力。除此之外,海信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技术框架,也就是研发框架,这样更多的生态伙伴都可以在海信的云脑平台上提供服务,海信还是专注在自己所熟悉、擅长的领域,更多的领域开放给生态合作伙伴。” 张四海如此表示。

智慧机场、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第一站,机场与城市,互相成就。持续运营带给民众更好的智慧城市体验,民众对于智慧城市的感知也会越来越强烈。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