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来源:雷锋网
在提出辞职一个月后,两次登上微博热搜的阿里云中国区总裁任庚,最终选择留在阿里云。
一来一回的折腾,使得这出离职颇具戏剧性。
毕竟阿里云在批准任庚请辞后,就进行了相应的组织架构调整,并在 4 月 12 日晚的内部会议上隆重官宣:由中国区副总裁黄海清,接替任庚中国区总裁之位。
然而,雷峰网近日从多方信源获悉,任庚在请辞后的休假期间,与阿里总办成员进行了沟通,决定继续留在阿里。至于具体是何职位,暂时还无法得知。
此前在圈内传出的任庚加入百度云的流言,随着任庚留任阿里云的消息浮出水面,以及百度上周组织架构大调整的尘埃落定,不攻自破。
任庚未加入百度云是真,但他此前与百度云 " 眉来眼去 " 也不假。
任庚与百度云并不适配
百度在上周宣布组织架构大调整,沈抖从 CTO 王海峰手中,接过百度云负责人的大旗,这基本说明:百度云额外引入任庚的可能性趋于零。
此时的百度云,已有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集团副总裁侯震宇,倘若任庚加入,按照阿里百度之间的人才流通逻辑来看,合理职位为集团资深副总裁。
云集如此多的 VP,在百度其他部门颇为少见,未免显得庙小佛多。
其次,沈抖本人也能补位百度云在销售上的缺失,不见得要引入任庚,以补齐销售这块短板。
此外,在百度和阿里内部人士看来,就算百度没有此番调整动作,任庚此前也不一定适配百度云。
消息人士告诉雷峰网,百度云和任庚双方的诉求,牌面上看似颇为互补。
百度云在尹世明、张志琦离职后,一直缺少统领销售体系的高管。对任庚而言,他的角色正是百度云所稀缺的,加入这类成长型组织,也意味着自己会获得更大的开火权。
但实际情况是,这中间有两座大山摆在面前,一是竞业协议,二是百度对空降高管的兼容度有限。
空降高管的兼容之难,在互联网巨头的 to B 业务中更加突显。
在《截杀阿里腾讯的云巨头》中,雷峰网写道,百度云前总经理尹世明是一个典型的 to B 销售高级人才,他还带来了 SAP 中国区副总裁的张志琦和荆伟等人,他们一到百度云就带来了不少大客户,这让百度云早期员工印象深刻。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尹世明也遇到很多困难。
在阿里、腾讯、华为等大厂夹攻云计算的背景下,他的主张是 " 百度云要优先扩张份额 "、" 即使亏损也要做 ",这种销售端的激进打法势必会带来亏损。
更重要的是,在百度内部 to B 业务中,技术派人物占绝对主流的情况下," 靠技术赢得市场 " 显然比 " 靠亏损换来市场 " 更适合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尹世明和百度的文化是不合拍的。
如若任庚当真加盟百度云,很难保证他不会重蹈尹世明当年的覆辙。
类似的空降派与原生文化不合拍现象,在其他互联网巨头身上也连连发生,甚至以更极端的形态出现。
无论是早期的阿里云,亦或是现在的腾讯云,高层和骨干 to C 背景者居多。
任庚这类背景的 B 端高管空降,难免会给 to C 味更浓的组织带来两类冲突:一是事务层冲突,二是由事务层冲突所引发的人际层冲突。
事务层冲突,顾名思义,冲突因事而起。
" 互联网 to C 元老领导 to B 业务,最大问题就是把 to C 的思维模型,带到 to B 市场去运作。犹如把在陆地蛇形走位的巨蟒,扔到海里。巨蟒因不习惯浮在水上,干脆沉入海底,让自己在熟悉的地表上行走。这显然是自寻死路。海底的地表,岂能和陆地地面一样?"to B 出身的王杨如是说。
他与多位云计算高管都向雷峰网谈道,延续和套用 to C 的思维惯性,是难以避免的。毕竟这些元老级高管们二十多年来所接受的职业训练,都是基于 to C 展开,肌肉记忆早已形成。
遇到任何未知事物,会下意识套用过往的经验,并且总能够找到理论,让自己那一套把 to C 搬到 to B 身上的逻辑自洽。
错位的思维惯性,有时候会把业务带入深渊,如果找不到最优解,只能在海底挣扎。
"B 端空降而来的高管,工作重心是让蟒蛇(团队)适应海水环境,学会游泳。C 端高管,则会想方设法让团队在海底着陆,再考虑如何行走。假如一个团队五个高管中,四人是原生的海底行走派,一个是空降的游泳派。不用想就知道后者会受到多大的排挤。" 王杨进一步解释道。
事务层冲突就是这么来的。
当 " 势力单薄的空降 B" 和 " 手握实权的元老 C 们 ",在思维、策略、方法论相背而行时,空降 B 在预算、headcount 的获取上层层受阻,C 派团队也难以与其进行有效配合。
" 设想下,如果把任庚的‘红蓝对抗、大练兵、标准动作、四看三定五明确’销售文化,带到百度或腾讯,会是多么的违和。" 一位副总裁感慨道。
基因不同,再谈兼容,足见有多困难。
" 而人类这种动物,恰巧又喜欢找观念相符的人一起抱团。以气味相投为取向,同样也表现在人才招聘上,倾向于搜罗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才。时间一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派系慢慢形成了,例如 SAP 派、华为派等等。"
派系的形成,将会使得事务层的冲突,逐渐演变为人际层冲突。
现代管理学认为,适当的事务层冲突,有利于激发组织的活力,冲突一旦失控,升级至人际层冲突,将覆水难收。
人际层冲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对人不对事 "。
事务层冲突带来的后果,是两团体之间抗拒协作。而人际层冲突的后果,是恶意妨碍对方实现目标。
综上之后,再回看百度。正如雷峰网此前在《解读百度人事大变动》中所分析,让元老沈抖出任百度云负责人,无疑是对沈抖、王海峰、百度云、MEG 各方都无限利好之举。
而无论是任庚之于百度,亦或是百度之于任庚,均非对方的最优解。
当然了,找到 to C 与 to B 之间的平衡点,也摆在了 " 沈抖们 " 的面前。
没有安全感的 to C 高管,跳出舒适区的阿里云
雷峰网与不少在多家云巨头做过中层的管理者们进行了交谈,他们向上对高管汇报,向下需带队做执行,夹在中间的角色,往往对组织文化冲突的体会最为深刻。
他们的共识是,各家公司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和协作态度,差别巨大。
To C 高管较多的云,其领导团队不安全感非常强烈:一方面来自 " 不懂 ",另一方面担心空降的 to B 中高层撼动他们位置,所以对空降的 to B 人才戒备心较强。
上级对下级的戒备,体现在否决其方案、卡预算、不给 Headcount。
" 我曾经谈了一个八位数的大项目,得意洋洋地去跟领导多要十个人的 Headcount 做交付,但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申请并没有通过,最后只能向其他部门借团队,可对方领导的意思也很明确:给人可以,但要把营收大头计在他们部门头上,让我非常为难。这种单子如果放在传统 IT 厂商那里,我都可以拿优秀员工奖的。" 作为空降者的王朗,曾对雷峰网无奈地表示道。
平级对平级的戒备,表现在合作开放度不足、不配合协作等。
" 套用一句《小时代》里的名言,没有协作的 to B 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To C 背景的高层,甚至至今仍在云赛道中使用赛马机制,这在马拉松式的 to B 赛道中,完全无法生效。
赛马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拼速度的、以小团队为单位的 " 单打模式 ",骨子里是 " 反协作 " 的。
而 to B 的协作,动辄上百人,横跨多个部门,拼的是科学管理的流程。
人类的天性是抗拒复杂协作的。复杂协作的建立,在篮球、足球场上靠战术,在企业经营中靠流程管理。中国互联网公司习惯了拼速度的小团体单兵作战模式,在流程管理上有着天然的缺失。
" 这方面华为和阿里都做得比较出色,华为从某种程度来讲,是流程管理最出色的本土 IT 企业。而阿里云陆续引入大量 to B 背景的高管后,对流程管理的重视程度要远超腾讯、百度、京东云之流,跳出了舒适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云高管江澈表示。
阿里云在内部多次强调放权,在 to B 高级人才的任用上,相较其他互联网公司有着相对更大的包容度和开放性。面对市场环境的瞬息多变和组织内部的新旧角力,在历次人事调整中,也勇于给专业的人放足够的权。颇受同行佩服。
" 相比于腾讯、百度,阿里云更喜欢空降领导,目的也是为了能打破旧体系,让老人脱离舒适区,推动他们博采众长,用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做事。"
而 to C 守旧派元老,坚持 to C 经验主义,是寄希望开辟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让自己沉入海底后,把肺进化成腮,这样就可以在海底表面自由行走。到那时候,对其他对手而言无疑是降维攻击。
通俗讲,就是寻找到那把开启以 C 带动 B 的万能钥匙。
针对这个议题的讨论,雷峰网的《红海里的「云计算」颠覆者》中,阿里和腾讯的前高管讲述过相关案例。
"930 变革期间,Pony 提出通过 C 来带动 B的打法,借助流量优势,直接给客户做增长、做获客,降维打击其他云。这个战略堪称完美,却止步于跨组织的协作上。微信、QQ 等一级部门,凭什么要给 CSIG 开放无限的流量和特权,让他一飞冲天,然后影响到自家产品的体验?如果找不到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点,那云的主流战术只能和其他公司一样,彻底 B 端化,无法使出一剑封喉的大招。"
阿里也有类似的尴尬处境。" 原本以为借助电商的强大入口,可以让新零售和零售云,顺理成章一骑绝尘,没想到最终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巨大。即便当时的零售云负责人是逍遥子助理,在跨部门的资源调动上曾有着相当大的开火权,也难以把 C 端电商的优势转移到零售云上。"
把 C 端王牌产品的优势,嫁接到云产品上,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正在成为一个伪命题。
这也倒逼各个互联网厂商在近些年,把不匹配的 to C 经验和团队,去做切割,追求更纯粹的 to B 手段。此举更利于统一思想、统一战线、统一打法,决战 to B。
引入蔡英华的阿里云,基本宣告自己在 B、C 之间做出了完美切割。
与此同时,任庚的留任,虽然颇具戏剧性,但对现阶段的双方而言,显然都是一件好事。
无论是事,亦或是人,阿里云所展现出的组织层面的灵活性、包容性、战略定力和执行力,让阿里和阿里云得以将人才流动转化成组织红利,在持续自我更新中,推动各项业务不断突破头顶上的天花板。
" 所以我们看好阿里云。" 友商们如此评价。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