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用智慧造就一座“未来之城” 一日五场景呈现以人为本美好生活愿景
时间走过2020。2021年伊始,我们畅想:未来之于我们每个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10年前,上海给自己立下一个flag:用“智慧”造一座“未来之城”。
2020年11月,上海从全球35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让我们走进上海的一天,通过五个场景解读这座城市的智慧密码。
场景:130秒!一份早餐从下单到取餐
坐标:上班路上
早上7点,白领小张在早高峰的13号线上拿出手机打开盒马APP,点了一份经典套餐“小谷煎饼果子+五谷豆浆”,共计12元。
下一站是世博会博物馆站。车到站,刚刚挤出人群的小张接到人工智能打来的电话,提醒他早餐已备好。
出站后,走了几步便是保温自取柜,还冒着热气的早餐已经到了他的手中。
解决小张早餐之困的,是盒小马。这种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式早餐店,采用档口现制、顾客手机点单、自助柜取餐模式,整个数字化履约在2分钟内即可完成,其自提柜每柜每单平均用时仅130秒。
场景:“天眼”和算法,让我不用再“扫街”
坐标:浦东新区城管高桥中队
上午9点,浦东城管高桥中队春晖路的包干队员小吴收到了一条消息:“春晖路406号万家生鲜超市出现跨门经营现象,请及时处置。”
原来,架设于春晖路点位的智能视频感知设备识别出了商家的违法行为,中队后台管理人员收到系统报警后迅速介入二次甄别,确认了违法行为,“街面秩序管理平台”自动推送告警短信至商户负责人要求整改,并推送工单至包干城管队员移动执法终端。
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背后,是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开发的街面秩序管控应用场景发挥了作用。
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平台将这些街边商户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针对不同颜色的商户,在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上,实行了差别化管理。
场景:看病无感支付,和老“三件套”拜拜
坐标:瑞金医院
下午1点,在淮海路百盛上班的卢女士吃好午饭,走路到医院去看病。
过去需要带着“三件套”——病历卡、医保卡、信用卡去排队看病的她,此刻却潇洒得很。只见她靠着刷手机就完成了几件事:查验随申码,扫码验证专家门诊预约信息,网上挂号,线上排队候诊,扫码拉电子医保卡付费,接收电子发票。
原来,卢女士通过下载“随申办市民云”APP,获得了自己的医保电子凭证(电子医保卡),并且授权了身份信息,开通了信用就医无感支付。
现在,这个功能已经在上海各大三甲医院和区级医院陆续开通。这意味着,如今看病可以和“三件套”拜拜了。
场景:一块手表,让独居老人有了“随身安保”
坐标:康桥镇
下午4点,85岁的吴阿婆已经独居了11年,今天午睡时间久了点,居委书记打电话过来问平安。居委会为啥知道她在睡觉?原来,吴阿婆是康桥镇智能腕表第一批佩戴者,她的手腕上有一块既时髦又“灵光”的表。
这个小小腕表的背后,是康桥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养老服务中心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一旦有老人出现身体异常,就能立刻响应紧急救助。例如吴阿婆万一在客厅里跌倒,一摁急救按键,儿子就能接到电话。
场景:一张地图,比男朋友更靠谱
坐标:社区商场
18点,Joyce下班准备去家附近新开的南翔印象城解决晚饭。她在上路前,先打开百度地图提前预约了一个车位。接近商场停车场时,地图就自动给她切换到室内停车导航,把Joyce引导到她预约的车位上。
吃完饭后,在硕大的停车场,Joyce找不到车了。幸好,地图的停车助手已经自动记录了她的停车位置,只要跟导航走,就能找到车。
没想到,AI时代,一张地图比男朋友还好用,室内导航、停车、反向寻车……“路盲”一族的出行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迈入2021,当我们走向更遥远的未来,你敢不敢畅想明天的城市图景?在医疗领域,全身细胞清洗能否成为人类抵抗癌症的新方式?在交通领域,无人驾驶是否可以解放我们的双手,让我们上下班路上安心补眠?在能源和水务领域,工程师能否借助人工智能预测基础设施故障,提前制定维护计划?在购物领域……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十年的到来吧。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