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典经济学2020-10-03 23:23:00 热度:

0.5元可买到匹配身份的人脸数据,"换脸"有危险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原标题:0.5元可买到匹配身份的人脸数据,"换脸"有危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之图像处理技术,一些“换脸”应用迅速走红网络。然而,AI“换脸”却存在着不少隐患。某些电商平台以0.5元每份的价格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脸数据。据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照片进行活化就可以做出模拟真人的点头、摇头、眨眼、说话等行为,极易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作办理网贷或实施精准诈骗。

一个问题:我的脸就值五毛钱吗?

一个观点:大数据最值钱,却又最廉价!

一个景观:各位的脸将在互联网上自由飞翔!

一个建议:戴上口罩,保护隐私。

一点客观想法:科技在进步的同时,一定会有不少弊端出来,我相信这是暂时的,未来除了人脸,我们还会有虹膜,更多动态识别技术,人脸也可以有眨眼、张嘴等等辅助技术来识别,所以大家不要太过于担心。

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使用者收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百度CEO 李彦宏 2018年3月26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新鲜科技味十足的产品出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近些年支付方式的改变,指纹支付、声波支付、刷脸支付等等等。

但是,这些高科技产品背后正凸显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你的“人脸数据”可能早就已经被出售,未来可能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

不仅仅是人脸数据,包含一些列生物特征的敏感信息,正被越来越多的黑客盯上,批量出售这些信息已经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重要来源,而精心伪装,潜伏在我们身边获取身份信息的软件,可能早已将我们包围。

缺乏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良好机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为社会性的个体便将毫无隐私所在。

你的年龄、你的配偶、你的收入、你的房产、你近日购买了什么、你看了什么电影、你出差的记录可能已经成为互联网后台中一串又一串数据,亦或成为商品。

科技创新的前提是合乎伦理

人脸数据已经成为近些年来AI技术浪潮中最为闪耀的明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中人脸数据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的“香饽饽”,打造基于人脸识别的各项技术正如火如荼的构建中。

但是在科技跃迁的背后,个人隐私是否应该得到尊重?

如何确保不良企业滥用身份数据?

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后,合乎伦理、合乎情理才是一个具有社会担当企业应该遵守的。

例如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中,虽然多家企业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安全审核、入侵检测等安全服务,但出于用户隐私和商业机密的考虑,企业之间很难进行原始数据的交换,各个企业之间服务是独立的,整体协作和技术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式发展。如何在保护各机构数据隐私的前提下促成更大范围的合作?能否通过技术手段破解数据隐私保护难题?或许,联邦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跨企业协同治理的有效方式。

人工智能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已有60余年历史,但它真正能在商业上有所作为,能够高效化、规模化、普遍化地展现出社会经济潜力,则受益于过去十多年来计算力(云计算)、算法(深度学习等)和数据量(大数据)的巨大进步。从Google的AlphaGo开始,越来越多基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智能产品大量涌现并在应用领域崭露头角,科技巨头的加入大大增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资源和科研实力,人工智能的发展迎来第三次高潮,人工智能的研究从学者们个人的沙盘推演发展为大规模的团体作战。2016年AlphaGo总计使用了30万盘棋局作为训练数据并且接连战胜两位人类职业围棋选手,让大家看到了人工智能迸发出的巨大潜力,也更加憧憬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无人车、医疗、金融等更多、更复杂、更前沿的领域施展拳脚。技术的落地应用成为学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方向,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新技术如何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价值,“AI+行业”、“AI赋能行业”成为热门话题。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是否真的能如预想的一般在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当目光拉远到整体行业应用中时,问题随之而来——除了有限的几个行业,更多的应用领域有的只是小数据,或者质量很差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虽然是参与规模庞大的团体作战,但缺乏有效的互通和协作。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