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主流媒体对技术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央级别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县级媒体对技术的投入占每年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48%、31.9%、22.5%、41.3%。部分媒体甚至将年度预算的一半以上都投向技术开发。在不久的将来,主流媒体都将进入全面智能化时代。
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如何让人工智能助力广播快速发展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各地兄弟台也在作不同的努力和尝试,从早期的通过各种智能终端进入汽车,实现车联网中智慧广播的植入,到微信公众号、App的智能推送、直播互动等,现在已逐步实现人工智能在广播节目内容、节目制作流程的深度融合及多渠道经营。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广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人工智能在广播的应用
■ 进入汽车空间,提供个性化服务 广播的最大受众群体是车上的驾驶员,在驾驶场景中,是最需要智能语音协助的,因为智能语音产品可以让双手被束缚的驾驶员得到解放,同时也不会像视频产品一样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智能语音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机会,甚至还能提醒驾驶员,提前防范危险的发生。 未来,人车多模交互、车路智能协同等新技术将改变汽车的属性,汽车不再是单纯的出行工具,而是成为移动的智能空间。广播应该利用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移动空间收听覆盖的新跨越。 目前,人工智能语音产品已经进入车内空间,如智能后视镜、植入式的中控大屏等,这改变了传统的车内广播收听方式。在部分高度智能化的汽车内,只需几句简单对话,智能语音系统就能自动推送你想要的内容。 目前,已经有交通频率与互联网出行服务团队开展深入合作,点击微信“我的”,选择“出行服务”,就能在“车生活”的选项中看到小程序端口,进入后可收听广播。除了广播,该页面还整合了车辆加油、保养、违章查缴等一系列车主刚需功能。腾讯也已经与很多车企在出行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并落地了多款量产车型。 广播必须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与人工智能、车联网、5G技术同步,才能融入未来听众的使用场景。除了进入驾驶场景,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也应该进行深度开发并且产品化。可以向导航语音学习,利用名人熟悉的声音为自己导航,这将是非常有趣的定制体验。同样,广播主持人的声音,除了节目,还可以出现在听众的智能车控系统上,并通过人工智能,根据车主和主持人的特性,进行垂直细分领域的推送分发。 总之,车主是广播的重点收听人群,随着汽车智能终端的普及、5G技术的发展,进入汽车空间并实现智能化交互功能是未来智慧广播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 打造智能传播平台,重构内容生产流程 人工智能在内容选题环节即可深度介入。目前,国内多家国家级媒体机构已推出智能新闻信息采集分析系统,用于内容策划和选题决策指导。如央视网的人工智能产品“智晓”能够对热点事件的传播强度、趋势、效果进行实时可视化呈现,帮助编辑快速判断选题、紧跟舆论热点;人民网的舆情监测系统、新华社的新闻雷达系统等智能聚合线索产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成果。
今年5月的全国两会上,人民日报的INEWS人工智能大数据引擎实现了全网新闻内容汇聚和快速梳理、提取新闻要素、分析传播情况。其可协助编辑迅速生成两会专题,从全网海量信息中提取两会相关内容,智能分类、聚类,提升内容收集筛选和分发效率。 今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热点新闻的时效性、关注度将会大大提升。 在播报环节,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自动识别播报。一天24小时中,广播节目逢整点、半点都有滚动播出的固定内容,例如新闻快报、天气情况等。这些内容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快速高效的特点,在短时间内整理资讯,编辑简单的新闻内容,这样可以让新闻编辑速度更快、出错更少、效率更高。 例如,一些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就有微软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微软小冰”的参与。其数据抓取能力强,除了播报当地天气,还可以提醒大家穿衣、旅游的注意事项,十分称职。 又如,还有一些广播电台引进的AI智能语音播出系统。该系统引入AI智能主播,通过声纹分析引擎,让人工智能系统对累计多年的海量声音节目资料进行模型训练、深度学习,再通过大数据计算等技术,进行真人声音的再创造。AI主播可以做到歌曲串词、天气预报、歌曲预告、寻点报时,让主播场景更真实。 在编辑环节,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转写,提升编辑工作效率。为了适应融媒体的发展,部分广播节目需要通过编辑人员将1个小时的长内容分段节选精华,然后将精华音频配上文字内容,在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分发。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耗时,一个编辑人员通常需要1~2个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而现在,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可快速将语音转换成文字。而搜索关键字对于人工智能语音处理技术来说非常简单,编辑找到有关键字的音频内容后再剪辑拆条,效率大大提高,原本1个多小时的制作时间可以缩短一半。 在审查环节,人工智能提高筛选审核效率,丰富广播节目内容。广电等传统媒体,审核内容是最耗时的,也是最严格的。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低俗、暴力、恐怖等新闻来源不可靠、政治不正确的信息都不能播出。 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帮助审核,效率可以大幅提升。就广播来说,可以将语音转为文字,并设置关键词搜索,系统一旦发现音频内容中含有问题关键词,就自动报警提示编辑,再进行人工审核,管理工作变得高效精准。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人工智能系统“融媒质控云矩阵”拥有一套基于10年审核经验的信息知识图谱,具有结构化程度高、分类完善、来源权威等特点,也是全国主流媒体中首个达到商用级别的融媒智控智能审核产品。
在内容分发上,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很难针对单个听众满足特别精准的细分需求,而人工智能主播却可以轻易实现。例如在财经领域,如果车主开车时说出“今天股票怎么样”,人工智能主播就可以快速检索当天股市内容,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播报财经要闻,满足处于驾驶场景听众的精准需求。 同样,在内容分发方面,国外媒体正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各种标题试错。例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会把同样的内容编辑A/B两条标题随机分发,看哪条的点击量更高,再进行大范围推送。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他们甚至会把同一条内容每天改十几次标题作不同范围的推荐,找出最受欢迎的标题。 但问题是,机器无法识别内容的好坏,只能靠用户的行为来判断。有的时候,博眼球的好标题并不一定代表内容一样好,一些低质量的内容容易因此挤压优秀内容的生存空间,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未来可利用的方向以及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让广播媒体从过去追求“内容为王”变为追求“内容+技术”为王。随着AI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未来,传统的频率频道制将会在广电媒体内部逐渐消失,单一型的技能或知识掌握人员必将会让位于擅长理解、分析、应用和表述数据的复合型知识人才。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系统与广电业务深度融合,传媒行业将全面智能化。 目前,“人工智能编辑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科大讯飞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建立。建立“人工智能编辑部”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中国主流媒体中大规模的视听内容AI处理加工平台;除AI主播解决方案外,还设置了“人工智能编辑部”并推出“智能审核员”等AI技术产品,进行“媒体+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引领“媒体+AI”生态的不断发展。
从智能内容监审平台、智能内容管理平台、虚拟主播的实际应用案例、能规模化推广的对应产品和可用统计数据证明的应用都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已经在融媒体行业撬动了产品落地的探索。 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帮助广播媒体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可以改变原有的业务模式,并通过对人群属性、收听习惯等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找准受众需求,实现内容千人千面的精准推送,并与听众进行更深度地互动。 现在,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的城市有12个,全国汽车保有总量达2.7亿辆,每一台车上都至少有一位听众。未来,在5G技术的加持下,相信智能车载系统、车联网、无人驾驶技术会飞速发展。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满足驾驶场景中的听众需求,是广播人未来重点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交通频率 作者:张楚然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