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2019-10-29 18:49:00 热度:

奶牛何时产好奶靠AI监测?专家揭秘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原标题:奶牛何时产好奶靠AI监测?专家揭秘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一秒测算树上的果实数量、免试吃即可知道水果糖分、奶牛监测自动挤奶……人工智能碰上农业生产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广州市“院士专家校园行”系列讲座活动中,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机科技创新专家组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震揭秘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震揭秘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AI终极目标:

不仅会思考,还会理性行动

“人类大脑虽然体积不大,但可以感知、理解、预测和应对比较复杂的事件”,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机科技创新专家组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震表示,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被赋予4层不同期待,从早期的“像人类一样能够思考”,到“能够理性思考”,再到“像人类一样行动”,如今,人工智能更要像人类一样做出理性的行动,这是最终目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提到人工智能,不可不提一个人——图灵。图灵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他在1950年发表专著《计算机能思考吗?》,随后设计了图灵实验,将“机器能否思考”的问题引入更深层:机器能否通过关于行为的智能测试。“当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键盘等装置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多次测试后如果机器让平均每个参与者做出超过30%的误判,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李震介绍。

图灵期待最迟在2000年出现这样的程序,最终结果比其预测的时间稍晚些。2014年图灵测试竞赛上,由俄罗斯人维西罗夫开发的超级计算及尤金·古斯特曼,让测试者相信它的回答中有33%是人类回答的。“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节点,随着计算机一系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这个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李震表示。

如今,人工智能已在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李震表示,从1943年开始,人工智能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渗透至气象预报、智能家居、智能交通、金融商务、军事国防、生物制药、物流仓储、空间技术等各领域。

人工智能催生农业4.0 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在人工智能大潮中,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在科技发展和“互联网+”模式改革下,智慧农业应运而生。“大部同学的印象中,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然而现在的农业技术早已实现更迭。”李震介绍,现代农业是以传感数据的手段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走过现代农业后,就进入到智慧农业的阶段。

李震表示:“传统农业是农业1.0阶段,上世纪开始逐步进入农业2.0,目前我国积极推进机械化农业为代表的农业3.0,而我们正在朝4.0阶段迈进,也就是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拥有众多应用场景。李震举例,智慧农场平台中的环境监测、自动喷灌,水果品质检测,果实蝇在线智能监测以及动物行为检测等,都是人工智能与农业结合的直观体现。“以奶牛为例,我们采用喂养管理技术,检测饮水量、采食量数据,对于分析饲料转化率,分析原奶营养成分以及提高奶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对奶牛发情期监测与管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产奶量最大,什么时候产的奶品质最好。”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领域

目前国内研究水平不高

水果品质千差万别,价格也有高有低,怎么能确保在不试吃的情况下,买回的高价水果就一定甜?李震解答,通过柚果糖度智能分选检测设备,该设备不能提升柚果品质,但可以检测出水果的糖分,而且是无损检测。“这种设备是依靠光学技术对柚子用强光进行照射。水果内部糖度不一样,对光的反射率则不同,对于光的反射特征也不一样。我们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反射特征曲线,根据特征曲线就知道甜还是不甜。”

李震介绍,目前智慧农业的新技术AI耕眼,可以实现快速数果、智能识别病虫害、测产等应用。“以前测产是派出专业人员到有代表性的果园去抽检,很费时费力,现在有了这样一些新的技术之后,每一个农民能够对自己果园的产量充分了解,都知道今年大概产量是什么样的水平。”

对于目前我国在农业应用人工智能中的困难和挑战,李震认为,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不高,对农业发展的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率较低。对此,李震表示:“我国在农业科研发面,最大的缺口是顶尖和优秀的科研人才,以往大家觉得农业生产是比较累的一件事,现在在几代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农业生产逐步走向高效、科学、便捷,希望今后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农业乡村的科学研究中。”

知多D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

累计科普讲座353场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依托中国科协的网络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开展有趣及新颖的科普讲座。

项目开展以来,已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世界科学院的欧阳自远、张景中、陈新滋、刘人怀、钟世镇、黄乃正(香港)、方滨兴、杜如虚、林浩然、叶玉如(香港)、吴硕贤、刘焕彬、徐义刚13名院士在内的60多名科学家,走进广州11个区的343所中小学,为15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353场。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陈菁钰

编辑:陈养凯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