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的概念诞生了半个世纪,今天流行的反向传播方法也出现三十年了。但是,我们仍然缺少能够运行这些计算的硬件。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十多家公司研究专门的机器学习芯片。这些年来,芯片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们可以在手掌大小的设备上执行百万次运算。这些芯片被用到数据中心,用户可以观看自己喜欢的 Netflix 电影、使用智能手机等。接下来,专为边缘设备定制的 AI 芯片蕴含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商机。
图源:MIT Tech Review 2015 年,TensorFlow 开源。一年后,Facebook AI 又开源了基于 Python 的深度学习框架 PyTorch。今天,TensorFlow 和 PyTorch 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框架。通过不断的版本更新,谷歌和 Facebook 为机器学习社区带来了极大便利。自定义库、软件包、框架和工具的爆发式增长,使得更多人进入了 AI 领域,也为 AI 研究带来了更多人才。 开源是近几年的一个主要特性。开源工具和越来越多的可用资源(如 arxiv 或 Coursera)促进了 AI 变革。另一个催化剂是流行的竞赛平台——Kaggle。Kaggle 和 GitHub 滋养了一批高质量 AI 开发者。 更多学习,更少规则 Schmidhuber 教授上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的元学习概念,最近才逐渐得到关注。元学习指在有限训练示例的基础上,使机器学习模型学习新技能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操纵超参数对特定任务优化机器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用户输入的话,过程会较为繁琐,而使用元学习后,这一负担将得到极大缓解,因为元学习将优化部分自动化了。自动优化带来了一个新的行业 MLaaS(机器学习即服务)。 未来方向
关于一些专家预测以下领域或许将发挥主要作用:
可复现性
差分隐私
几何深度学习
神经形态计算
强化学习
尽管 AI 已经进入许多我们未曾想象的领域,但它仍需应用到更流行的应用中,如自动驾驶汽车。然而,挑战更多地在于数学层面:目前已有能够做出准确决策的算法,也有能够处理这些算法的处理器,但何时能够部署到应用上仍未可知。不管是医疗还是自动驾驶汽车,AI 仍需要继续进展,而这只有在透明性和可复现性得到建立时才会发生。 原文链接:https://analyticsindiamag.com/ai-top-decade-2010-2020-breakthroug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