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智能报道 记者 张阳】英国《金融时报》10月30日报道,中国的银行已经开始使用微表情识别技术,从客户细微的面部活动中找到说谎的蛛丝马迹。银行担忧,部分客户可能会隐瞒贷款的实际用途, 因此开发了微表情识别系统,利用智能手机摄像头检测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 以确定用户是否如实提供了相关信息。
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微表情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中国金融服务集团平安也开发了微表情识别技术, 并将该技术用于贷款业务。出于对微表情技术可靠性及使用伦理的担忧, 迄今为止,西方企业一直回避使用该技术。平安的技术可以识别54个转瞬即逝、不由自主的脸部微表情, 在大脑有意识对面部运动进行控制之前, 脸部通常会出现十分细微、难以察觉的表情。这些微表情包括1/15 到1/25 秒内眼球迅速来回移动、眨眼等。平安副首席执行官李源祥表示: "平安通过微表情识别技术审查贷款申请。该技术可以捕捉客户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 有助于风险识别和管控。”
他补充说: "利用微表情识别,公司减少了60%的信贷损失。微表情识别技术比其他风险检测方法更准确。”微表情识别并非决定是否放贷的唯一条件,然而, 如果微表情识别发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 客户将会被标记,该客户随后须接受额外调查。
平安并不是唯一一家探索使用微表情技术的企业。渣打银行中国首席信息官Kee Sun-Tuan称: "微表情技术的作用类似测谎仪, 利用手机摄像头来检查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反应, 并扫描他们的面部活动。”该系统的优点之一是,银行可利用该技术远程评估借贷风险。这意味着,即便是在未设实体网点的地区,银行也可以开展贷款业务。
"我们正在测试这项技术, 微表情识别技术作为尽职调查的工具之一, 可以使我们通过远程借贷,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群, 而无需大量建立实体网点," Kee补充道。但并非所有人都是新技术的拥趸。Husayn Kassai是脸部识别技术公司 Onfido 的联合创始人, 他说, 有关微表情识别系统是否能够有效检测欺诈这一问题,学术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果"。
"此外, 即使其可行性通过研究得到了验证, 此类技术的应用,还涉及严重的伦理问题。”Kassai表示,"例如, 这种系统可能需要在用户无意识的情况下使用, 以便捕捉自然产生的微表情, 这便会引起用户知情授权方面的问题。
由于技术的误报, 导致贷款申请遭到拒绝,也会带来问题,他补充道, 根据欧洲新实行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种情况很难解决。平安已将科研投入作为重点工作, 每年,平安会将其年收入的1%用于科研。过去的十年中,科研投入累计达500亿人民币 (72亿美元)。该集团拥有2.3万名研发人员和500位大数据专家。李先生说: "获得客户同意后,平安的很多数据会在内部共享。我们利用大数据为产品开发、服务战略、承销及风险选择提供指导”。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