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无人机提拉消防水带试验现场,无人机提拉着一根水带不断螺旋上升,最终飞到了85米处的高空。蒋炼 摄
试验开始前,李剑川(左一)与团队正在组装无人机。蒋炼 摄
“高点!再高点!”8月21日下午,湘潭湘乡市涟水大桥北,一架可载重120公斤的16旋翼消防无人机提拉着一根水带不断螺旋上升,最终升到85米高空。指挥它的,是湖南中部创新集团董事长、中国无人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李剑川。当天,他们从长沙经开区驱车100多公里来到这里,目的是进行消防无人机提拉消防水带试验。
近日,李剑川又获新荣誉——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在试验回来的路上,这位退役军人与记者聊起了他的初心与梦想。
坚守梦想
投身无人机研究前沿
平头、架着一副眼镜,中等微胖身材的李剑川,十分贴合一个科研家的形象。准确来说,他是个跨界科研家。从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再到芯片设计三个领域,李剑川分别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一一涉猎并拥有不凡建树。
2001年赴航天九院攻读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微电子博士学位后,李剑川在2008年回到国防科大组建GNC(制导导航与控制)芯片实验室。实验室工作期间,他承担了近30项国防预研、重点型号任务、863等科研项目,并且全部顺利完成,其科研能力与成绩得到师生公认。当时系领导曾有意推荐他到校里任校领导秘书岗位,可被他婉拒了。“从小的志向就是搞发明创造嘛。”李剑川说。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新梦”“发明梦”,2014年,李剑川从部队退役后投身到无人机事业,创办了湖南中部创新科技集团,成为中部创新集团董事长。
李剑川的初心十分朴实,“我从小就喜欢搞发明创造,现在的工作能和儿时的梦想结合起来,还能为国家做贡献,我感到很欣慰。”
持续创新
多项无人机技术国内领先
成立几年时间来,李剑川率领的湖南中部创新科技集团始终攻克着无人机尤其是军警用及工业级无人机多项核心技术。
其中,不断优化研发的大电流航空接触器是一大技术亮点,该技术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李剑川介绍,大电流航空接触器是大型无人机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一般来说,大型无人机的电流很大,当机体出现故障时,会出现无法切断电源、螺旋桨一直旋转等状况。而采用该接触器可以有效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是不可缺少的安全部件。
高楼灭火,一直是消防领域世界级的难题。“目前消防举高车只能举到140米左右,140米以上的高楼灭火还是无法实现。”李剑川告诉记者,21日下午,他带领团队试验的正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消防无人机。该机自重48公斤,最大载重120公斤,是目前国内可载重最大的多旋翼无人机,最高可飞行5100米,飞行时间为30分钟,定位精度是5厘米,可抗6级大风。
尽管当天由于水泵压力不够,水只能送到85米高的高处,但这已经是国内目前无人机提拉水带的新高度。“我的目标是冲击600米高楼的高度。”李剑川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和上海消防所合作,研制全球最大的消防救援无人机。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中部创新集团的许多产品都是经过数十个版本的改进,才推向市场。正因这种严谨的工匠精神,企业的消防、救援、警用反恐等无人机获得五项“国内第一或领先”的好成绩。
李剑川说,目前他的研究团队正与其他科研院所共同合作,筹备国内第一颗无人机SOC芯片,它会像一颗黄豆般大小,可以使得无人机向超微型方向发展,对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也有诸多助益。李剑川也呼吁,希望无人机的芯片制造,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共同完成这件意义重大的产业项目。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