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2016新华网创新创业高峰论坛暨人工智能思客会&VR创客会”11日在广州隆重举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孙富春发表主题为《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与产业应用》的演讲,他介绍了新一代机器人在大数据、工业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应用。他指出,中国的机器人在环境感知技术、语音技术方面有很多的优势,以下为其致辞摘要: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第一代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应用。下面我将围绕新一代机器人介绍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现在全球都在进行“机器换人”。我们需要承认,目前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要骄傲地看到,在新一代机器人方面,特别是在环境感知技术、语音技术方面,中国有很多的优势。凭借这些技术引领的新一代机器人将使我们“中国制造2020”战略在全球跨越式发展。
新一代的机器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它首先具有类人认知的能力。我们过去说,仿生是在功能上仿生,未来应该在机理上仿生,能够实现人机共融的智能机器人。过去我们说机器人代替人叫自动,下一步,机器人将继续服务我们的人类。这里面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环境的共生能力、自我进化,要有自我意识、类人认知和情感意识。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孙富春孙富春在现场。
实现机器人具有类人认知的能力具体要依赖怎样的技术呢?主要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首先,我们用人脑的长期记忆吸取的经验来实现机器人的控制。第二是认知技术实现机器人的自我思维,特别是目标识别、情感交互、语音处理、灵巧操作、大数据处理等。
新一代机器人有的方面已经比人做得更好了。比如人机交互,通过认知机器人实现人机共生,包括思考及如何利用大数据综合进行思维的决策这种能力。这些技术包括几个。第一个是感知技术,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的建模技术,包括像交通标志的识别技术,这些方面都已经超过了人。去年在“人脸识别、目标识别和交通标志识别”方面,机器的速度都超过了人。第二个就是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我记得是99.2%,也超过了人。第三个是类脑芯片公司,这是IBM公司2014年提出了一块邮票大小的芯片。清华大学先是提出了类脑芯片,后来浙江大学也提出了人类类脑芯片。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