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企业也在短短几年间从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50%。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仍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技术空心化;二是应用低端化;三是市场边缘化。针对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
记者: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机器人产业的“黄金时代”来了,从行业内的角度如何看待机器人产业井喷式的爆发增长?
曲道奎: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短缺和过剩是并存的。机器人“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质”的隐忧。
从宏观和市场潜力上看是短缺。机器人全球平均密度是0.62%,中国只达到0.3%。机器人发展了半个世纪,全球也只有200万台,作为一个产业来讲这个数字微乎其微。同时,在工业领域之外,如养老、医疗等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机器人还有很大市场空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认为,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动力是各国工业4.0及类似举措的实施,预计到2017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690元。
过剩是指国产机器人多集中于低端应用领域,低附加值产能过剩。比如,论复杂程度,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了90%;论作业难度(主要体现在焊接领域),该领域国外公司占84%;论行业高端应用(集中在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该行业的90%。而国产机器人种类主要是搬运、码垛等低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多在家电、基础制造领域。可以说我国机器人在技术层面、作业层面、应用行业层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本文网址: